恭喜你,你的课外活动非常无趣!

最近一位初三刚毕业有意留美的学妹找到我,问我高中活动应该怎么规划。我在感慨现在的学生留学规划时间之早的同时,也想起前几天和同一牛津人文项目的小伙伴对IB的吐槽:“高中就是不停地创建社团做活动。”我们几个人恰巧都是IB的学生,所以对社团运作深有感触。
IB有一百多个CAS活动小时的要求需要满足。(CAS是creativity,action和service的缩写,即创造力,行动力和服务。它相当于美国高中的extracurricular,中国的课外活动。)说的好听点, 参与CAS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社会公益工作、提供机会让学生为他人服务,提供挑战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立精神、技能和兴趣,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身努力和行动去改变社会。
但实际操作上,CAS并没有课程介绍得那么美好。我们那届学生每参加一个社团都要记录下活动的细节并提供照片或日记等证据,现在想想都有些头疼。不过,这些社团活动却是美国本科申请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为它们能向招生官直观反应学生学术外的能力。美国社会特别看重一些能力,比如学术能力、领导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持之以恒的兴趣等等。这些能力是支撑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竞争力。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当领导,也不是所有学生有创新意识,还有些学生并没有学术以外的兴趣,毕竟个人的能力和经历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环境、教育、家庭等外界因素的牵制。
尽管如此,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在留学申请的时候不得不去迎合招生官的期待,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前一阵子很火的那篇文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绵羊》也提到了这一点。但对于那篇文章,我的回应是:也许这些“优秀”的标签下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真才实学,但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帮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要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都相信自己不是绵羊,不就好了吗?留学申请是一种获得更好教育和就业结果的手段。每个人靠努力和包装获得理想的结果是人之常情,没必要上升到人格的批判。

我想浅要地谈谈社团的创新。创造力表面上看上去捉摸不透,其实有路可寻。
一部发人深省的视频“一切都是混搭”(Everything is a Remix)中提道:“创造力大致遵循这样的途径:复制(Copy),转变(Transform),结合(Combine)。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富有原创性的,所有人都需要通过“复制”别人的成果来构建知识和理解的基础。
当我们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模仿和练习,方可熟练掌握语言的运用。美国“刚左”新闻开创者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得用打字机输入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来感受伟大小说的诞生。巴金谈到散文创作的时候提道:“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我们一直误解“复制”,把它跟原样照搬的“抄袭”混为一谈,但实则它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影响力。
那如何“复制”社团活动的经历呢?你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和学习社团活动。与其为了申请而创建社团,不如花一年体验一下其他社团的运作模式:从一个社团的建立,召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到规划有趣的活动,以及筹集资金、营运平台、提供服务等等一系列流程。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活动就像是创业的缩影。
当然,光复制是远远不够的。拿经济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市场有很多参与者涌进来,个体和个体之间变成了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个体的利润就会减少至零。同样的理论也可以延伸至社团活动上:当所有人都在做民工子弟相关的活动时,在招生官眼里,同等活动就显得毫无新意,申请者的资料也看起来索然无味了。这个时候,社团活动的新玩法和新想法迫在眉睫。硅谷投资界的思想家彼得·蒂尔在他的创业圣经《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提到:“每次创造新事物时,会使世界发生从0 到1 的改变。每想出新的创意并充实你的活动,你在招生官的眼里从nobody变成somebody的几率会更大。

不过,在留美学生逐年递增的大环境下,社团活动的创新变得相当的困难。 继续拿创业举个例子,彼得·蒂尔在书中承认:创业市场的拥挤,产品的冗余,目标用户越来越小众化等因素会让创新想法的实现越来越难。当大的改变难以操作时,小的改变或重新组合也是不错的选择,即便你没有创造一个新产品,也没有大规模的突破,但如果你把现有的一些东西重新组合成新东西,也是极好的。
同样的,你的社团活动可能受某一TED演讲者事业的启发,可能是两个毫不相干领域的结合,可能是已存在的社团活动的完善和升级。这种创新需要社团组织者和成员通过不断提出好问题来提供解决方案。具体的探究方式可以参考沃伦·伯格的《一个更美丽的问题》中所提到的:“创新有三个阶段:Why(为什么)— What If(假设…会怎样)— How(如何实现)。” Simon Sinek在TED视频“伟大的领导如何继发行动力”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模型“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Why? How? What?”这些独特的问题会教会社团组织者如何在不同阶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改善调整问题,并最终解决和实现该问题,结果便是组织有创意的社团活动。

我和学妹是在一个小型的文理学院见面会上认识的。当时,我浅谈了我在高中时期所做的活动:创立了鲨鱼保护社、由艺术反映社会问题的各种活动、民工子弟学校志愿者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比较遗憾的是,很多我高中抱有热情的事情,在大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坚持延续下去。但我高中对艺术的探索如今变成了我的专业之一,也牵引着我现在正参与的牛津交换项目。
提到我的高中活动,主要还是想给正在经历高中生活或即将步入高中的学生一个宏观的印象:也许你的课外活动只是你一时兴起的“游戏”,但它也有可能成为你毕生热衷的事业。就像人生,你一部分的人生是在既定的路上走下去,但也别忘了绕绕远路看看沿途的风景。从那次的见面后,学妹通过微信联系了我。她满腔热情地提到了她想创立一个北极熊保护社。我当时愣了愣:很明显,她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鲨鱼保护社的牵制。我很谨慎地告诉她:“不要随随便便地创立社团。”我想让她在构思社团前仔细想想以下几点:
1.社团创立的动机
你为什么想创立这个社团?你对北极熊是否有热情?你对北极熊的了解程度是否支撑你对该社团长时间的投入?
2.社团扩大影响力的渠道
你和你的社团将如何发展?有什么具体的活动能支撑社团的精神和宗旨?你和你的社团能为北极熊做什么?除了捐款以外,你可能会飞到北极去吗?还是你仅仅想通过组织海洋馆一日游来提高人们保护北极熊的意识?
3.社团和专业、生活、文化的相关程度
北极熊保护社跟你将来专业有什么联系?如果你想读生物或者环境科学,那么这个社团可能值得你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什么你周遭的人会在乎北极熊保护这件事?除了生活方式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恶化以外,你很难想到我们的生活和北极熊有直观的联系。对于环境保护这一点,我不指望你能像那个改变海洋的荷兰少年Boyan Slat,通过众筹和召集科学家和奇人异士来创造收集海洋表面垃圾的机器。不经过深思熟虑,你的课外活动会看起来相当简单肤浅。

我并非阻止那个女生去勇敢尝试创建社团。我只是希望她能在斗志高昂的同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评判一下社团活动的可行性和跟未来专业规划的相关性。就像英国著名政治家菲利普·切斯特菲尔德曾说过的:“最重要的是分辨不可能与可能的能力,仅仅是很困难的话,那么通过融会贯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的。你需要先行判断这个社团活动是否值得你投入精力和时间,再决定是否要创立或者加入这个社团。 如果父母或者学长学姐有资源的话,多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这样了解自己将来的大致专业方向是什么,根据你的兴趣规划你的活动。这比你毫无头绪地做活动,最后企图从各种纷繁复杂的活动中理出头绪要来的轻松得多。
最后,我告诉她:“不用担心没有很好的想法,每个人都有遇到瓶颈的时候,更何况你才刚刚开始。有这种提前规划活动的想法已经比很多学生(比如高一的我)要超前多了。”
本文作者系三士渡导师杨淼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