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一份家书,一份思念,一份情意,一份离愁。 家书,自从文字产生时便孕育出的一种文字形式。也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独有的联系方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之类古诗词都是古人对家书的翘首以盼,将此情此意寄托于诗词之中。这些古诗直至现在都朗朗上口。家书既可以互相报平安,同时也可以联络家人之间的感情。但,如今生活在高科技、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可曾静下来,为自己的家人写过一封家书?为家人传达一份爱意呢? 中央电视台的《信中国》,以“信”为载体,展现从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员的书信,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这些信件由大众熟知的各界文艺工作者等朗读,由主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传递出了“信仰”与“情感”的正能量。 《信中国》读的是别人的书信,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震撼、振奋、感动。还会让我们陷入沉思。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那一封封书信中隐藏地浓浓的深情深意,然而,时光飞逝,在如今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手机替代了很多的东西,也使这种古老而真挚地传达情感的方式渐渐地,将之逼退在我们视野之外。我猜想在这个时代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的静下心去书写着一封信,或者一封家书! ------------------- 一封家书,致最爱的你! 键盘时代,已提笔忘字? 一通电话,可解决万事? 横竖点撇捺,写封家书; 写封家书,传达浓浓意; 拆封家书,见字如见面; 拆封家书,爱意涌心头。 微博上《一封家书》的每一期都会如约观看。前天晚上临睡前,观看了最新一期的《一封家书》,主人公是最近几年人气爆棚的青年演员--邓伦,他写信怀念最敬爱的姥爷。“在我的生命中,姥爷是我最重要的人。”这是视频中邓伦说的第一句话,也是穿插在整封书信中的情感线。姥爷就如同他的启蒙老师存活在他的心中。书信中讲述了小时候和姥爷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事,以及教会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对,长大就是一种失去,而我们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不断地得到。 邓伦说:“借着这封家书,想跟已经走了十三年的姥爷说说话。其实,最遗憾的就是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您。”看到这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想起了我的爷爷,爷爷是我小时候的玩伴,也是我的书法老师,更是我的避风港。应该早些祈祷时光慢慢走,让他慢慢变老,也让我慢慢长大。这样,病魔就不会早早地来临,他也不会早早地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他用尽一生守护的家。我也好想对爷爷说上一句;“没能尽到孝道,没能让您原谅,没能······,我会照顾好奶奶,也会好好遵守你的遗愿。愿您在那边安好!” 其实,在这九期节目中,赵立新和邓伦的家书是最让我感受良多。在赵立新的这封家书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父爱。就如“父亲不知能陪你走多远,但你的未来将携带我持续的爱。”听完他的书信感受到赵立新身上有一种古代文人的书香气息,又有一种被外国文学侵染的绅士感。而后,也感受到了赵立新对于没能参与儿子的成长深感抱歉,甚至自责。以及对于儿子的成果,深表欣慰。 父亲,就是这样默默地关注着你的点滴。即使,他未能参与你的成长之中,但他却始终以你为关注点。 一封家书,一份牵挂;一封家书,一份情意;一封家书,一份爱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得用心去传承,用行动来展现。让我们共同回归本真,让我们共同放慢脚步,静心地体会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