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写一点观后感吧~
《后来的我们》是《致青春》之后盼望了很久的电影,也许是因为当年的告别匆匆,让我觉得一个故事少了结尾,必须以一种仪式来结束。于是这样看似没有太多深意的电影帮我一遍遍梳理,一遍遍擦拭着曾经的记忆,直到它变成满意的样子彻底封藏起来。
《后来的我们》跟中国大多数电影一样,在回忆过去时总是充满了太多的“辛苦”,北漂的记忆里少不了杂乱不堪的“隔断房”和“地下室”,少不了“丢掉工作”“混迹大街”的情节,好像少了它们就配不上“北漂”的名号。其实很多不堪的辛苦是源于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能做什么。方小晓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一直都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走着,所以她这个人和她的经历是契合的,而林见清的努力建立在满足他人愿望或摆脱“苦日子”上,所以即使后来有了不错的生活整个人也是割裂的。很多“成长的重负”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却被大多数人称作了“艰苦奋斗”。相信了这个词的人会悲催地重蹈覆辙,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真相是什么。
再来说说电影里面几个经典的桥段。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开。。。如果没有如果。”煽情的台词并没有触动到我,不如《致青春》里两个人重逢时的情景更恰如其分——遗憾/无奈和遗憾之后的坦然。
触及泪点的是林见清问方小晓现在过得怎么样那段对话,“好”和“不好”对方知道了都会心酸,所以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问过,一个人答过。
在漫天雪地里陈奕迅那首“真的有某一种悲哀,连泪也不能流,只能目送”歌,让我们体会到成年人对待旧情的无奈克制和无能为力。
林父那封信,像是给了方小晓一个他儿子没有给的交代,但是方小晓并不需要这样的“交代”,她的眼泪是因为还有人知道她来过,还有人可以正大光明的惦念她。
最后,我个人觉得毫无意义的一句话:“你会找到那个人。”不懂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就好像你真的知道这一定会发生一样!一个愿意坚持“找那个人”的人已经做好了充分找不到的准备,他人又何必给这样不疼不痒的安慰。
…………
...............
所有的“在一起”都是因为我们可以过彼此想要的生活,“分开”只是无法向内心的自己妥协,跟“爱”与“不爱”无关。
2018年4月29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