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
1.但对西蒙娜·德·波伏瓦而言,母性应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义务,一个范式或是一种由天性注定的命运。p1
2.但她对自由的无比热爱,在哲学分析上的严谨,肯定会帮助读者以尽可能严谨的方式,常常和她站在一起,有时也和她对立,提出对社会中的人、对每个人的生活历程而言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3
3.对抗时代、对抗偶然、对抗自我。2
4.幸福本身,就像其他一切东西,没有斗争就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持续;它既是一个恩赐,一份惊喜,也是一种责任:而不幸就是存心让自己不幸福,或者说至少同意让自己不幸福。2
5.“人不得不崇尚幸福,因为幸福可以阻止他想到死亡;但幸福永远都不会是一种消遣。”2
6.作家的一生就像一座大楼,只有作品才是登堂入室的钥匙;当作者死去,他就完全退隐在他所留下的作品里面。8
7.夏初,教廷圣职部的一项通谕把“波伏瓦女士的作品《第二性》和《名士风流》”列入禁书。理由是“存在主义的不道德,”《罗马观察家》评论道:把婚姻当作一种“蒙蔽”,她“践踏了优良的习俗和家庭的神圣”。5
8.回忆录不是一部编年史或一份档案资料:而是一个受到导向的叙事。它回应了可见或不可见的意图,揭示了出生、相识、相爱等一连串偶然事件背后所体现的必然。11
9.“我太极端、太绝对了,我不能这样生活:在上帝的眼皮底下对这个世纪同时说是和不是。”是他或者是我,如果他存在,我就不存在。“我不和上天妥协。如果上帝存在,只要你对上天的安排稍有抗拒,那便是大错特错。如果他不存在,那我们对上天的安排稍有接受,那也是大错特错。”27
10.男孩子们想尽办法让海狸喜欢上他们,而海狸也差点爱上他们每一个人,他们同样也让她着迷,他们赞赏她,因为很少遇到像她这样的女孩,但他们之间毫无敌意。46
11.回忆录给人的印象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接二连三发生的,“命中注定”的邂逅必然会降临。51
12.真理是唯一的,而错误五花八门。53
13.读回忆录,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更加自制,更有分寸,担忧与痛苦显现出来的时候总是化成了果断。68
14.痛苦不是弱点,这是确保自己的,还有他人的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70
15.总是那么快乐,她的欣喜始终完好无损。78
16.时间会随着这些日子、这一幸福的强度(真实经历的或梦寐以求的)缩短或拉长。89
17.妥协的人是自由的:因为妥协的人原本也可以作出相反的选择。97
18.当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生片段被搬到一本书中,事件的强烈程度会有所改变;但本质是不会变的。113
19.永远不要比人物知道得更多。115
20.“三重奏”所揭露的本质就是:一种生动演绎萨特和波伏瓦两人之间所维系的关系性质的方式。121
21.又一次,他写道,他深切地意识到“三重奏”中有某种强迫的味道,和他一厢情愿追求感情彻底透明的乌托邦。124
22.我只求努力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128
23.《第二性》中对“自恋”、“情妇”、“修女”三种人物形象所作的描绘可归纳为:“(无论如何)女人无法逃避自己的主体性;她的自由带有欺骗性;她的真正自我实现只有一种途径:在人类社会通过主体行为自我谋划。”139
24.“目前,战争将‘等级’意义推至极致,世界上只有您对我是重要的,我也只想念您一个。”
在这热情的告白中,“目前”二字却多少泼了冷水……161
25.“赞同侵略只需呼吸。”175
26.但是她对生活抱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和爱,以至于这种不朽显得寡淡。189
27.并不是生活是小说的线索,而是小说是生活的线索。190
28.作者不掌握人物秘密,而人物掌握秘密,作者的秘密。
29.小说正是吐露事实的谎言。191
30.如同在一个上下起伏,摇摇欲坠的小飞机里寻求平静。196
31.回忆录中总是纠缠着两个“我”:叙述的和被叙述的“我”,谈论的和被谈论的“我”。198
32.回忆录中避免让历史提前发生,但是会隐秘留下痕迹。
33.西蒙娜·德·波伏瓦“调节”不同部分——私生活、感情生活、爱情生活、思想、作品——的方式,再也不能更有逻辑更协调。没有哪一块任其随意发展,任其荒废。对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她都提出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要求。海狸的生活有多么集中,多么围绕中心、围绕焦点、围绕火焰,萨特的生活就有多么消散和分离。力量,他留给思想;创造,他留给哲学;要求,他留给政治参与。力量、创造、要求,却同时体现在海狸生存的每时每刻。萨特以崭新的方式思考,但以传统的方式生活。203
34.萨特的整个生命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样,鲜明流露出对“习俗”的满不在乎,但两人方向不同:萨特从“屈从”于习俗感到无所谓,而海狸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努力只根据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而生活。我们可以不赞同她的选择,但却不能不欣赏她对选择的认真和坚持。在爱情领域同样如此:她忠诚履行对别人与对自己的承诺,甚至不惜与艾格林分手,因为她不能不加欺骗地给予他希望从她那儿得到的,而萨特却正好相反,他不够坚定,优柔寡断,善于撒谎,不负责任,承诺又立即反悔——经常指望“好海狸”来收拾烂摊子。这也是性别差异的结果——出生时偶然获得的生理性别服从“社会性别”的限制。海狸摆脱所有她所属性别的限制,倒不是为了“像男人”一样生活,而是为了“作为女人”竭尽可能地生活,展示一个能战胜习俗的女人的命运。204
35.他将生活的彻底性全部放入他的思想,至于其他并不违背他的“真实性”……他的生活是一回事,思想和政治行动是另一回事。相反,谁也不比海狸更费心思地把两者进行统一。有时甚至是粗暴地进行统一。萨特不知道说不。西蒙娜在生活各个方面,将“永恒革命”的主题落到实际。萨特,他只在一个领域进行革命:思想。204
36.在本质面前从不妥协,也即意味着不与自己发生矛盾,不耍两面派,不口是心非,不在生命中苟且于潮湿舒适的模糊地带。219
37.萨特和女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古典”关系——总之对于绝大多数男性而言:原则上的平等,大男子主义的优越性——他自己完全承认——“君主式”的保护欲,对要求的妥协,分手方式的卑鄙,金钱上的慷慨。235
38.人们想要从中读出西蒙娜·德·波伏瓦能够感受和说出爱情力量、身体欢乐……的证据,想要证实她回到“队伍中”,她是个“和其他女人”一样的女人,她和其他女人一样在融洽的喜悦过后,承受分手带来的痛苦。但人们没有看到的是,海狸凭借怎样的能力粉碎通常咬住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枷锁:如果她接受艾格林的爱,直至同意和他在芝加哥生活,那么她牺牲的就不仅是和萨特签订的协约,还有她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命运。在这场“越洋恋情”中,表现出的并不是一个新海狸,而是同一个,自始至终的那个,贪恋地追求幸福,坚持对自己的要求,她不想为他牺牲这些。离别与分手让她痛苦万分,但考验的严峻性只凸显了她决心的坚定。她忠于自己的决定。
39.战斗的海狸便是这样,首先是这样。她这样一位女子,认为所有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掌握,认为每个时刻都强烈地,令人无法承受地具有决定意味,认为这才是自由。个人决定分量沉重,广延无限,正如大海表面波涛翻浪,时而掩盖,时而展露海底深处的运动。但是在席卷我的波涛中,我的运动只属于我。在这短暂的斗争中,即使我被打倒,也不能不说胜利是完全属于我的,而不属于无意识的外在力量。这是海狸帕斯卡的一面:宇宙可以将我碾碎,但它浑然不知。我于它的胜利是无限的,因为我思想,因为我有意志。237
40.《第二性》属于这样一类重要著作,重要,仅仅因为它们本身,因为人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因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句可以成为口号的话,比如著名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海狸战旗上一直镶嵌的口号,每一位女性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只要看到它,心中便能重新鼓起勇气。从这天起,尽管遇到抵抗、失败、倒退,女性命运再也不同于昔日,再也没有哪位女性孤立无援。从这天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女性主义有了依据,战斗有了支持,有一个人代表她们。可以毫不浮夸、毫不煽情、毫不做作地说:她为女性作出的贡献无可估量。不仅对女性,对男性同样如此。正如关于奴隶主和奴隶,黑格尔运用他那著名的辩证法说,奴役别人的人并不自由,因为他自己也受到奴役:女性解放是男性解放的条件。239
41.但《第二性》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这本书给零散的请愿运动以统一性和亮度,尤其是它为后者提供了哲学基础和观念支持。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分析、人种学、文学、历史:这是一项全面展开的研究计划,涉及知识每一领域。这本书之所以充满力度,不因时代变迁而减少价值,是因为书里的思想如同一部战争机器,稳扎稳打,一步步瓦解庞大的制造和维护男权统治的语言大厦。240
42.不过她也不完全错:赋予一种属性以“本性”,“本质”,无疑是替刽子手辩护。241
43.但很有可能您的敌人就是您自己。对于女性来说便是:给她们的从属地位镀金,赋予它崇高地位,讴歌她们的女性品质,然后落入陷阱。数不尽的伪装下面掩盖着对女性的压迫和男权统治,在今天,当人们突出女性“特有品质”,如温柔、直觉、痛恨战争等等,应该记得这一点。所谓的女性“特有品质”很容易变成它们的反面,自古以来对女性的统治都可以从中找到“自然”理由。所以女性必须首先做到辨别她周遭的世界,找出这个世界遍布的骗局。然后,在辨认与粉碎骗局的同时,必须拿出勇气抵抗破势她们进行赞同的力量。也许海狸坚持要指出,在女性实际经历的一切情形中,她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她们驯服地绕过自由义务。赞同并不意味着同谋,但可以变成同谋。一些女权主义者不同意:女性总是牺牲品,从来不会是同谋。然而,海狸指出自己曾经差点变成同谋。不止一次。还在少女时代,当她憧憬和表哥雅克的婚礼时,她不仅害怕失去自由,还担心发现他很普通。同样,在和萨特交往之初,她有时也感到害怕:害怕服从统治男女关系的习俗,害怕感到自己思考与写作的愿望化为乌有。如果说马赛的那段孤独经历让她安心下来,那是因为她坚定了不妥协、不赞同的意志。当她在美国和艾格林陷入一段深沉、灵肉结合的爱情时,她很早就明白如果与他生活,那将是她可能赞同的甜蜜陷阱,于是她决心永不移居他乡,以防自己落入陷阱。也许这正是为什么海狸从来不挂虑何谓她的“女性存在”,因为从年少时起,她就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放弃自由。
《第二性》的路线与妇女解放路线相吻合。对于压迫女性的正当化,从别人给出的理由讲到女性自己给出的理由。女性命运的“真相”在于男权压迫,这一真相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揭示出来,而要通过对各个侧面的揭示逐步完成,对女性的压迫存在无穷无尽的形式,人们通过思想、艺术、文学构筑起为之辩护的巍巍大厦。《第二性》这本粉碎骗局的巨著以此为主线,方向明确:它要给我们展示一幅巨大的全景图,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以文学、哲学、意识形态为媒介的欺骗行为。那些行为有时很残酷。244
44.还是这样说:为理解小说所展示的“生活”远没有为理解生活所展示的小说那样丰富,那样深刻。282
45.她的一生成功地实现了她为自己设计的一切;她不给自己留疑问、留犹豫、留含糊、留矛盾,也没有留宽容。423
46.故而波伏瓦的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才会反复强调“不是因为她选择了萨特她才成为西蒙娜·德·波伏瓦,是因为她成了西蒙娜·德·波伏瓦她才选择了萨特。”430
47.“人总有选择。人甚至是他自己作出的种种选择的总和。”435
48.我们都是他者,而我们都应该成为我们自己。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