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宿命
我是宋迷,也正因為迷,所以更加要釐清其中的一些問題。所謂“重文抑武”,從通常的解讀來看,是因為要“抑武”才要“重文”。這從邏輯上講至少是一個誤解,“抑武”何必非要“重文”,“重文”也不一定能夠“抑武”。歷代偉大的帝國無不文武皆治,從這方面看,大宋帝國並不偉大。
我們一直認為宋朝雖然武功不行,但是確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實我以為,偉大帝國的標誌之一是文明,文化連文明的簡配版都談不上。文明代表的是秩序,並且幾乎不可逆轉地要向周邊地區輸出。文化只不過是高級掃盲班,是成人世界的咿呀學語。它代表的不過是後人學會了前人已經會的東西,照貓畫虎的結果可能連貓的樣子都沒有了。文化的傳承並不是一件難事,但也絕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文化的創新才是文明的受精卵。所以,宋朝只是在自己家裡把老祖宗的東西一代一代復製粘貼下去。
文明不僅代表的是一種創新,還是一種需要強制性輸出的秩序。這種輸出並非慣性的,對方的接受也非主動的。輸出與輸入之間,需要有強製力保證。軍事力量是最好的強製力。縱觀世界帝國歷史,從來都是武力先行,然後是秩序到位,最後是文明落地生根。
宋朝之所以無法向外擴張(輸出秩序),首先文明不行,沒有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秩序,連國內社會都是一盤散沙,社會控制力幾乎為零。其次是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這是基本的共識。但是原因不是因為宋朝統治者的“重文”,這是根本性的誤解或者說是邏輯上的錯誤。根源在於“抑武”不是抑制大將們的兵權,更不在於限制軍事力量的發展(宋朝的軍費並不低),而是限制內亞最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的輸入。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內亞文明的強制性輸入肯定會遭到抵抗,遼、金的軍事力量強大,內亞秩序在逐步深入東亞地區。宋朝所代表的落後文明的抵抗也是自覺的,對先進秩序的排斥落實在軍事上就是宋軍用硬紙板盔甲去抵抗金兵的鎖子甲。
抵抗的另一面就是自主研發。但是宋朝的官僚們把最具活力但又有私營性質的研發單位趕出經濟發達地區,讓它們在邊境線上自生自滅,有些不得不越境以求生存。同時依靠王安石的國家社會主義大力發展國有企業。於是粗製濫造的國企產品永遠不缺乏市場,士兵們也就只能背著破銅爛鐵去對抗裝備精良的內亞武士。
宋朝的衰落是宿命性的,拒絕先進文明秩序的輸入已經決定了它的命運。同時,又因為處於同心圓的外圍的外圍的外圍,客觀上也造成了華夏文明的創新力永遠趕不上它衰敗的速度。厓山只是命運走到盡頭的一個瞬間,而在陳橋驛站裡命運的大門就已經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