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力量
Yosha是跟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她的儿子一岁多了,她来办公室上班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家附近的托儿所去。她说儿子在托儿所里玩得很开心,不过那里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看护,对待孩子的方式让她有点不舒服。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有时候让孩子们遵守纪律,说话严厉了一点。孩子们哭的时候,她的反应也不是耐心安慰,而是有点责怪的意味:怎么这么脆弱?拜托,坚强一点好不好。
Yosha说,托儿所里那些年轻的二十出头的看护都不是这样的。这样的对比让她想到父母那一辈的老派的教育方式,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规规矩矩的,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哪怕这些规矩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意义。对待男孩更是严厉,无外乎是“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套,好像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
相比之下,Yosha和她的伴侣David对儿子就宽松多了。儿子玩闹的时候,只要不过火,她也不会施以太多约束;儿子哭的时候,她就好生安慰,体贴他的情绪。另外,他们俩会给儿子挑性别特征不明显的衣服、玩具,不会给他买玩具汽车这种的“男孩的玩具”。他们不想用传统的性别期待来束缚他们的儿子。Yosha有一个外甥女,年纪很小便已经沉迷于特别“女生”的穿着打扮。有一次,外甥女发来一个编发辫的视频,Yosha便给自己的儿子编了三条发辫,拍了照片作为回复。
虽然如此,Yosha却还是在自己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个未来的“粗汉”:喜欢搬东西抬重物,哈哈大笑,打嗝放屁。她觉得可能是因为David跟儿子交流的方式还是比较“硬”。她问David,如果他们生的是个女儿,David还会这样跟孩子交流吗?David恍然大悟,说,是哦,如果是女儿,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情形。虽然他们俩在玩具和衣物上已经尽量做到性别中立,然而生活中一些行为总是难以避免地带有性别色彩。传统的性别行为规范,还会继续通过这些细微之处发挥影响。
尽管如此,亲子关系和性别文化的变革仍然不可阻挡。正是年轻父母们的自我反省和身体力行,让这些变革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男孩也有哭泣的权利,女孩也有玩闹的自由。父母不应该是独裁者,处处拘束孩子,替孩子做各种决定,为孩子规划他们认为理想的人生,而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父母可以成为平等的沟通者、交流者,可以体贴孩子的细微情绪,而不是将这些情绪视作不规矩、不听话,充耳不闻。
不如以另外一个故事结尾。我的博导是美国人,出身于明尼苏达州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保守家庭,所以她从小就体会过传统老派的压抑的亲子关系。直到现在,她回老家呆的时间一长,就不免会跟父母产生各种冲突。她自己的儿子目前在上小学,性别意识还处在朦胧阶段。她跟儿子的父亲讨论过,如果以后儿子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他们该怎么应对。说到这里,导师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光芒:“那就太好了,到时候他就会意识到他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