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查看话题 >欢迎魔鬼和圣徒的文学光临
今年高三,还有四十多天高考。我学习还不错,但高中学习更像是一种强迫式的被动吞咽,只能按照范式规规矩矩接纳,对我具有更深刻影响的则是阅读。
在我看来,阅读不是一种有目的的事情——或者它的目的可以说是“满足”、“痛苦”、“无功利的自我跃升”,你可以用一切词来形容它——或者通过这种行为可以把自己上升为与伟大人物比肩的高度。也许这样说太过夸张,但对我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通常会忘记自己在世界上是多么渺小的存在,仿佛这些充满魔鬼和圣徒气息的文字正是出自我的头脑,只是有人先一步把它们写出罢了。
我的个人阅读史其实很短,不算小学初中的草草读就,真正带着一种严肃(姑论仪式感)的态度去阅读,也不过了了百余本而已,但在这些书中对我最有深刻影响、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甚至想与之共葬的书,确实遇到了很多。
首先,是我最爱的这本书,《百年孤独》。
相信很多人都十分喜欢这本书,但它对我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喜爱”的书,也是第一本让我认识到文学所构建的庞大宫殿之美的作品,在此之前,从未有一本书能做到如此使人心驰神迷、使人沉沦在繁复的语言迷宫中无法脱出。马尔克斯用小片土地上的繁华与荒凉反映了拉美以至整个人类的图景,用爱与孤独间横亘的死亡作一个荒诞的模糊界定:生者与死者生活在一起,现实里有着未来的蜃景。奥雷里亚诺飞快地翻阅译出羊皮卷上文字的同时,群声嘁喳,时光在流动也在停止,马孔多亡灵的声音,命运之神的低吟,天竺葵的呢喃,红蚂蚁啃噬地基的沙沙作响。这蜃景之城在爱与孤独中销尽,这时才明白,横在爱与孤独之间的是死亡,而也唯有死亡将它们紧紧联系。
第二本书,则不得不提到我同样非常喜爱的作家,纳博科夫。就是《洛丽塔》。这本饱受争议的旷世之作,这本被无数人误解的孤独的文学。
我未曾见过一个人不提及《洛丽塔》中的恋童情节,也未曾见过一个人不去尝试论证亨·亨对洛丽塔的情感是爱,或者是情欲。而它更多的价值是在纳博科夫为我们营造的一种审美感受,一种他所谓“艺术狂欢”。正是纳博科夫优雅的文笔,精致细腻又不流于女气的绮丽文风(那种考究而可爱的),还有他与生俱来的天才的高贵姿态,使《洛丽塔》应有的情色情节都变得圣洁、高傲,充满了文学观望般的冷漠。于是这种语言性的冰冷与情节本身带有的热情相织,造出一张矛盾迷人的文学大网,使人不禁想要被这辞藻之水生生溺死,在植物塞满的鼻腔中找寻美和过往的记忆。
第三本书则要提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不得不说,实在是精彩绝伦。冯将幽默与冷漠十分融洽的组合在了一起,他的黑色幽默带着一种他人难有的——绝顶滑稽,绝顶绝望。只有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才能用得上绝顶二字。(纳博科夫的则太贵族气,不够粗)
无论是回环错乱的叙述手法,极其成功的黑色幽默的讽刺效果,还是清晰、冷峻、毫无波动的“冯内古特式”短句,都是精彩至极。《五号屠场》让我们相信严肃文学也可畅销又易读,那些隐藏在荒诞与滑稽下的冷酷战争、人性善恶就像生铁一般坚冷。事情就是这样。
第四本,则要说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不得不说,作者恰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风格:玩世不恭、胡言乱语、语言精妙,仿佛要与读者展开一场角斗。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研究的不确定性,这些“史料”言之凿凿,又各有相异,使人无法分辨哪一些人说的是真的、哪些人又是假的,十分迷人。
帕维奇用一部辞典的形式煞有其事地展现了虚构民族的史诗一角,用一个个词条展示了奇妙的人物命运。宛如呓语般的魔幻风格、表意不明的比喻、奇特古怪的象征,这一切都带有粗犷的野性和魔鬼气质和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关于地狱、人世、死亡、宗教、梦、命运,无一不漫泻这个塞尔维亚人古灵精怪的气息。
第五本是穆齐尔《学生托乐思的迷惘》。个人认为虽然作家本人着重提及了该书的政治意义——一战爆发根源的隐喻(有时觉得这是书的很小一点,其实为了当作噱头促使大卖,结果确实成功),但该书更重要的意义是对细微之处心理的描绘,运用一种甚至不能思考而是要体感的语言像我们展示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闪念。
穆齐尔对心理中最为幽微之处、意识的不确定性做了尽可能详尽细腻的描述。这是一种没有定数,使言语贫瘠的感受——甚至不能捉住加以仔细的摩挲、思索,它就像尼采口中为了快乐不可去抓取的鸟。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事物的两重性所造成的:当我们的灵魂角度稍作变换,看见的东西便不尽相同。有时,什么东西突然地袭击了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浑身上下涨满了奇异的体触,它却只是一闪而过。由于这是非理性的触角所能探查的,它们总显得珍贵和神秘无比,而我们是被动体验,不可主动寻找的。托乐思最后明白了,他不必总去费力寻找那种感受,因为它由于我们思想的深渊总会从其中的裂缝冒出,就像飞鱼从海里跃出那样。他在这些所有的不确定中抓住了一丝确定性,于是托乐思青少年的脚下虚空的危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丝细小的、坚定的存在感。他也因此蜕变了。
第六本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其作为一本好似意识流又不完全关乎意识流的书,宛如一片深水容涵丰富。
正宛如流水,不温不火,流畅地一路逶迤而来,事无巨细。他温和的讲故事口吻和细致精妙的文笔,缓缓勾勒出上个世纪法国小镇的平静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在这种对琐事不厌其烦的描述当中,时而能见到那如蚌珠一样珍贵的内心独白,有着昆虫翅膀般的震颤,暗涌着永恒、死亡、情感、意识和艺术的讨论。
第七本同样是意识流领域的书,《海浪》。作为伍尔夫最受争议的作品,绝佳地展现了伍尔夫特有的诗化风格。
伍尔夫,她的作品真的是太美了。浸透在她的作品里,仿佛一下子就浸在了永恒与短暂的一切矛盾中,宛如坐过山车一般感受到意识如川河流动的极大快感。她的作品像音乐,从巴洛克到古典乐到印象派,再由协奏曲转向交响曲,每一笔触都如同罐口淌下的蜂蜜一般动人。
这就仿佛一出戏剧,每个人面对观众独白属于自己的唱词,那诗化的语言仿佛不为小说而设,而确确实实,是一部直接展示了人物意识活动(诗化的内心分析)的小说。她让我体会到: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我们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大自然(海浪)之间的矛盾,就好像生而对立的白天黑夜一样不可打破,令人绝望,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它轻微的一声喘气和叹息。但正如最后六个人合而为一式的伯纳德所言的那般。——“噢,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
第八本则还是老马的书,我认为他的作品中仅次于百年孤独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无可否认马尔克斯真的是一个天才。对节奏恰如其分的把握,平淡又冷酷的陈述口吻,一开始早就注定的死亡结局为圣地亚哥这个人物笼上了难以排遣的悲剧色彩。种种巧合导致了他的被杀,若两兄弟的行为有人阻止,若他从后门进入,若女仆和朋友看见了地上写的信,或是他带上了手枪……正是这一串串巧合使他的殒灭变成必然。一切凶杀如果事先张扬,它就成为了一种不得不做的事,为了“荣耀”。而似乎知晓所有事情的小镇居民,则采取了一种漠不关己的旁观者心态。这是比起《枯枝败叶》更加无意的人性的恶,孤独、封闭、落后则是放大这恶的圆镜。马尔克斯用三十年的时间,将这个真实发生在南美大陆的事情娓娓道来……
第九本则是萨拉马戈的《复明症漫记》,更多人可能喜欢的是失明症,但我因没有看过无法做出评价。但这本复明症同样精彩绝伦,使人感到惊叹。
只拥有逗号和句号两种标点符号,分段极夸张,有些章节甚至只有单独一个自然段,人物无名无姓只拿身份指代。这让这部小说显得极为冷峻和讽刺,一段段仿佛控诉如高山扑压而来,几乎使人窒息。官员们可笑的拿腔作势,国家机关为维护自身寻找个人当替罪羊,保护人姿态的政府却制造政治阴谋,爆炸和恐怖事件。本应悲哀的结尾被萨拉马戈写得冷静客观,只是陈述事实,寥寥几语像个句号。警督的身份清晰展现了个人道德在政治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一本就是《大师与玛格丽特》吧。无论是布这个人本身还是他的作品,我都十分喜欢:疯狂、肆意又孤独,他藏在作品后说话,带着那个时代赐予他的遍体鳞伤。
布尔加科夫把现实荒诞化和魔幻化,讽刺中尖刻的锐芒被戏剧式的幽默巧妙淡化。对完全伤害了他的冷酷现实,他选择了最智慧又最温柔的方式。在此书里,撒旦和耶稣毫无冲突,大师和玛格丽特有完美虚幻的爱情,但你会发现故事确实是在现实上发生的。这个莫斯科夸张到了精彩地展现了真正的现实。

与君共勉。如果有龃龉,就姑且当作一个年轻人无知而无畏的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