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感觉-真是好看。但我还是没有看清楚明白,具体这个情节,到底是哪里的罗曼蒂克,怎么就消亡了?
今天又看了一遍,依然不是很明白,我搜了搜影评,大都是对什么杜月笙黄金荣的东扯西扯。只有一个女孩子,在豆瓣里引起了我的共鸣--跟侵略者讲什么罗曼蒂克呢?
其实的确还是显得有些偏激,但大方向上我是认同的。
罗曼蒂克的消亡看似完全没什么蛛丝马迹,实则却暗含着很多条消亡的线索
从电影的展现形式看,整个画面构图何其唯美,何其浪漫,然而再唯美的画面也掩盖不了电影中所充斥的暴力血腥的镜头。
然后就不得不提一提我感触最大的人物--陆先生--的妹妹,没错这个出场不多的女子。在她的视角夫妻和睦举案齐眉,丈夫温柔体贴,儿子可爱健康。然而在罗曼蒂克的掩盖之下,却是阴谋与背叛。丈夫不过是借她遮掩自己日本间谍的身份,而且还在她怀孕直接抢了个慰安妇私自养着。而这本就虚假的罗曼蒂克,也在妻子被枪杀的瞬间消亡了。我终于明白,导演为何一直闪现她死去时圆睁的双眼,怕是她到死都不知道她心爱的丈夫对她所做的一切。血水慢慢浸满镜头,应该是一种来自导演的警醒,警醒死去的她,同时也警醒活着的我们--战犯就是战犯,他们的罪行不是装装温柔、摆摆人道就能被抹杀的。
陆先生最后的镜头,意味悠长。他一直以自己的手腕控制着上海。影片开头,就交代了他对工人罢工这类不罗曼蒂克运动的不屑,并不惜借助自己的暴力美学打压他、扼杀他。陆先生对自己这个江湖有着自己的罗曼蒂克般的解读--江湖道义。你害我王妈,我就杀你全家,江湖道义是他的罗曼蒂克。然而。意外出现了,这个意外就是他的妹夫,他的妹夫深知陆先生的浪漫,所以在最后策划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抚养。并在俘虏军营里一脸得意“我知道你不会杀他们的。”(陆先生用孩子逼他出去好射杀他,营内不能开枪)两个孩子是陆先生的亲外甥--这是义,他将两个亲自养大--这是情,你陆先生认的不一直是情义这个罗曼蒂克么?砰--,的一声枪响,随着儿子的倒下,妹夫的罗曼蒂克也消亡了。
(客观来说虽然前面极尽所能做好铺垫,但仍担心枪杀一个孩子会引起观众的不适,或者是导演自己想给自己一个安慰,毕竟中国的仁心是根深蒂固的,我说的是最小的孩子最后大喊着“我是日本人”而奔向战俘集中营……)
陆先生终于知道,罗曼蒂克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再也不中用了。跟侵略者讲什么罗曼蒂克,笑话
在结尾处,陆先生的脱帽,是跟那个曾经他运筹帷幄的时代告别了,跟他所执着的罗曼蒂克告别了。
别的人物并没有太大感触,抑或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大的感触,只不过我太懒,他们都太立体,有太多可说的了,我这拙舌笨嘴总担心破坏了些什么。其实,海报做的也那么棒,每个身影都是一个罗曼蒂克消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