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日辱华研究生,反映部分青年人群的“畸形发展现状”。

近期引发社会热议的“女在校研究生精日辱华事件”不断发酵,本文就此事发表评论。

一流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公然发布辱华言论,这何尝不是一次失败的“高学位”青春?四年本科大学,两年研究生学术生涯,还有加在她头上的“学生会副主席”、“XX奖学金”等等头衔和光彩帽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备“高学历、高荣誉、高素养”的女大学生,却是如此肆意的表达个人情绪化的不当言论,实在是让人唏嘘!经过青春洗礼之后的人格,也居然是变得如此晦暗。
对她而言,这是一次失败的“高学位”青春,从群众的观点看来,这也是一次言简意赅的表现形容:人格缺失。缺失一份国家培养成才的感恩,缺失一份待人处事的理性,更多的是缺失一份最基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校方的一句“绝不姑息”,在整个民族价值取向面前,略显苍白。根源上来说,是培育方的不重视,是培养者的原始纵容。类似于她这种多靠关系而不靠真实人格来晋升和发展的年青者,还是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看来,她的行为是对于自我的蒙蔽,如果她真的明白这些言论会产生多大的后果,如果她真的懂得感恩祖国、感恩母校以及感恩师长,那么她何必在微博上大放厥词?
于本文编辑看来,她获得的那些光环和荣誉,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小聪明伪装自我之后得到的。为了“得到”而“得到”的荣誉,最后不过只是为了虚伪表现自己的一点“可怜的资本”。


通过此事的启发很多,尤其是关于教育的。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优质的价值观,但是这些所有的教育前提,应该是对于达到人格真实的教育。
缺失大局意义上(爱国、爱家)的教育,而过多的将社会名利追求、学术荣誉追求和获奖证书追求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强加在教育理念上,才会出现像这类似的事件。


孩子的成长,重在人格过程的培养,而非达到功利目的、按“关系”一步登天。这个事件,是对教育本质和教育意义的剖析,反映的是当代部分青年人群的“畸形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