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科学人生》导读(续1)
三部《科学人生》,讲理、讲正道、讲真社会主义,讲如何建构真正的社会主义体制,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以及如何进入“地球村”。为了让大家正确认识,清理思路,在此给大家作一下简单的导读。(续)
第二部:由对人的认知扩展到对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的基本规律的认知。
基本内容:共两篇。前篇讲认知科学,后篇讲社会科学。
在前篇中,重在介绍“客观认知法”;如何培养和练就独立认知能力;如何客观理性地认识事物,依理行事;如何解放思想;如何正确面对传统和前人的认知结果。
客观认知法中的“客观”是相对于之前认知方法的“主观”而言的。先前的认知方法都比较主观,这也使得相应的认知结果比较主观。客观认知法之所以能够称作“客观”,上升到真正科学的高度,是因为由它引导的认知思维是以相关的自然规则为基础的。客观认知法,主要由三大主体内容(自然辩证法、人的认知的自然规律、圆形认知法)和两大辅助内容(三角认知原理、三重验证法则)构成。这五大内容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源自《老子》的“常道”思想,即宇宙万物的生存发展有其共同的基本自然规则。那就将它找出来,用以指导人们的认知实践;“辩证”,则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是说认识事物要系统地完整地发展地进行全面认知,不能片面和机械。自然辩证法,就是运用宇宙万物生、存、发展到消亡所共有的基本的自然规则来对相关的事物从其生、存、发展到消亡进行全面的认识。不过,运用“自然辩证法”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更多是一种架构性的认识,作出整体的界定。这就有如我们在工作中所坚持的各种“基本原则”对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一样。要具体认识相关事物的内在本质还得用“圆形认知法”。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圆也是一个整体。在圆形认知法中,“圆心”代指相关事物的本质点;“圆周上的点”,代指该事物外在的各种表象(表现形态);连结圆心到圆周上的点的“半径”,代指该事物的本质及于表象的关联方式,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得到相应的表象的;“直径”,代指对该事物的表现形态进行基本的阴阳分类时所依据的基本属性。某事物所有的基本属性的共同交集点,就是该事物的本质点。由于,一个圆至少需要两条“直径”才能相交于圆心点,因此,要揭示相关事物的本质至少需要找到两个基本属性,才能相交得到本质点。
三角认知原理,是说一个“面性”事物的生、存、发展,需要有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的“点性”事物来支持,才能使之得以生、存、发展到成熟,变得相对稳定。其中的三个“点性”事物将构成一种稳定的“三角”循环演进关系,并在相互作用与反作用中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圆形认知法”与“三角认知原理”源自“圆”和“三角形”的几何特性(圆的所有直径相交于圆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圆与三角形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几何图形,一个是边数最大的(无穷大)正多边形,一个是边数最小的多边形。几何图形的几何特性之所以能够用作认知方法,是因为几何图形本身就在以其特定的图形方式表述着宇宙万物的存在机理。
人的认知的自然规律,是说任何人的认知结果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都是对其生存时代和个人认知状况的反映,都有其固有的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没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当时的认知水平;任何人的认知结果都会受制于他当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体制规则,及其个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和性格等个人条件的束缚;人的思想认识都是在前面认识(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先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后续不断的修正和补充得以不断完善的,使之变得更合理。
三重验证法则,则是说任何合理的认知结果都要经得起三重验证: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认知验证(能得到实质相同的认知结果);别人从不能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独立的认知验证(能得到实质相同的认知结果);反复的实践验证(能得到实质相同的认知结果)。“三重验证法则”,其实是“人的认知的自然规律”在认知实践上的运用。由于人的认知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通过三重验证法来对先前的认知结果进行验证,或者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使之变得更加合理。
对于传统和前人的认知结果,我们要明白“传统”和前人的认知结果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或者上层规则是与当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体制规则相适应的,是由当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体制规则造就的。只有真正合理的认知结果(包括人的正道)才能穿越时空,指导后辈的认知和行为。任何传统都存在固有的时代局限性,任何前人的认知结果都存在固有的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为此,我们面对传统和前人的认知结果时不能盲信盲从,只知记背,要进行重新认知,找出其局限所在,然后与时俱进,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补充后,才能用来指导现时的认知和行为。
我们要让自己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事物,依理行事,就得练就独立认知的素质、素养和能力,这就需要全面掌握客观认知法。想都想不到,自然做不到了;不能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自然不能进行理性的行为了。
-
大海751102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0 2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