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安迪沃霍尔和他的哲学
写完论文之后莫名感觉很泄气,一时间也不想上课了。整个人好像无比松懈了起来,突然的泄气。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样的状态,不过感觉终于有时间能写点东西。
春假回来在学校图书馆借了《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睡前翻看一两章,觉得非常有趣。复活节假刚好又去匹兹堡见网友,知道Andy是匹兹堡来的,于是坚持要去匹兹堡的Andy Warhol Museum看一圈。这一段渊源下来,就一直很想写一篇Andy的专题,专注在他的展览和书上。

Andy Warhol Museum Floor 7:early years
匹兹堡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空间不是很大,但是楼层很多。一般逛的顺序是搭电梯到最顶楼,然后一层一层往下逛。顶楼是最早期的作品,越往下越近。
Andy Warhol出生于1928年,40年代考入了当时名为“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igie Melon University)学习艺术。Andy在大学期间其实非常活跃,就七楼所藏的毕业证书及各种参加的活动跟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他参加了学校的一个舞蹈俱乐部,成为当时社团里的第一名男团员。在玻璃展示柜里,Rico向我指出了一幅她最喜欢的画,就是他画的一位女舞者的速写,昂着下巴苦丢丢的脸,摆着优雅的姿势,配文是“I miss you so much.” 在学生时代来看,按今天的标准,他也算是“成功”的,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但看到他大学期间的成就再反观自己,很容易生出自己一无所成的感慨。
他大学期间的画,主题非常普通,包括所用的媒介,炭笔啊水墨啊颜料,这些元素加起来一下就能让我回想到我大二上的一门画画课。看来这几十年来,美国的高等学府艺术教育一直也就遵循这么个模式,这倒是我自己真正能看到的相同跟延续。也许正是因为我知道他的这些作业受着一些怎么样的局限,才对它们更加喜欢,Andy在这些陈腐的命题里面展现了某种天赋跟灵性。
整层楼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幅画就是他的自画像,画于1943年,就挂在介绍的导语旁边。画中的人给我一种四十岁的感觉,非常老成的样貌,与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他的照片形象无异,不过那都是他成名之后的东西了。这幅学生时期的画作,比较简单的用色跟构图,在线条上跟明暗上形成了很不一样的味道。画中的他白了头,不过在书中他提到,他从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染银色的头发,所以往后的几十年都看不出他老去的痕迹,一直都那个样子。
我非常喜欢Andy对颜色跟线条的控制跟运用,整一层楼的展品看下来,感慨很深。他的大部分学生时期的作品都同时运用了多种媒介,比如水墨加上油画。下面放出几个当时拍的照片,大都是局部,也忘记拍下具体的作品名称了。
在我拍下的这几个局部里不难看出Andy对颜色、材质、构图方面做出的选择所形成的风格。后两张图体现的变化很有趣,这种实验性的填充色块方式在他后期接触了丝网印刷之后会得到更加成熟的发展,最早成为人们熟知的玛丽莲梦露系列跟毛泽东系列。我喜欢凑近看他的线条,这种近乎完美的墨水运用,让我想到当时我上画画课的时候练习了多久去控制。而他在这展现的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并且对于这个媒介熟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使用墨期间难以避免的中断变成了整体效果的加分项。




Andy的另一面:肤浅的商业艺术背后的深刻思考
前一段时间的艺术史课刚好讲到波普艺术,教授对于Andy部分的作品选择很有趣,除了他那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系列,教授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向我们展示波普严肃的一面,富含对社会及传媒的思考。
其中有一个系列,是电椅。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Andy Warhol Museum突然看到这样的死刑的代名词物体觉得很意外,于是特地凑近去看。丝网印刷的复刻,同一个图像印了好几次,然后再用颜料进行创作。甚至在很多的印刷作品里,他是先在画布上用颜料作画,然后再用丝网印刷。这两种媒介的融合,是传统绘画跟现代工业技术的结合。艺术家的个人参与,与画布上非常写意含有表达性的笔触,都给这种冷冰冰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带了一部分属于人性的东西,一部分属于即兴的东西。而对于电椅这个图像的选择,很明显在对死刑的存在做一定的批判。
另一个系列,叫“自杀(Suicide)” (1962)。主题是一幅都大杂志上面扒下来的一个人跳楼自杀的图片,还是运用了那个重复多次的丝网印刷再加上颜色。图像的重复实际上是在批判人类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下,渐渐培养起的习以为常跟麻木。自杀的照片看得多了,就很容易从中抽离出来,以异常旁观的态度去翻阅这些图片,最终的结果是人们感知的麻木,不再能察觉出社会上一些异于常态的病症。
Andy的作品之中,选取社会新闻的题材很多,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意外,及其容易被忽略。于是他用了重复的方式,在人们的视觉世界里再次引起注意,并且主动去问:这些人是谁?重复的意义何在?作为一名商业艺术家,或是梦想做Business Art的安迪沃霍尔其实成于这个传媒信息丰富的时代,同时他深深地明白这样的宣传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在这样也想驳回的一点,是波普艺术并非简单肤浅的复制大众传媒的流行信息,在某些方面,波普艺术家们也展现了有深度而严肃的思考,Andy就是一个例子。
Andy:有趣,柔软,没有安全感
在读《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能感受到艺术家的直言不讳跟坦诚。不过我想,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国家里,艺术史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恐怕他写本书说些什么自己真实的想法也能经得起各式各样的批判跟眼光了。
在书里,他很多次提到他喜欢一切美国的东西,并且认定美国的就是最好的。以Levi's牛仔裤公司为例,Andy喜欢一系列在美国消费主义社会的代表力量。他说他外出旅行,到欧洲去,任何一个欧洲城市,最好的地方都是当地的麦当劳,因为你所期待的就是你所得的,而到世界的任何一间麦当劳都不会变,一个双吉汉堡始终都是一个双吉汉堡,不能变成板烧鸡腿堡。而可口可乐,更是全世界最棒的商品。因为不管对谁来说,任何阶层任何种族,人们能买到的可口可乐都是一摸一样的,不会因为谁的地位更优而有任何的提升改变。
Andy对生活中很多很多的物品都有或多或少的看法,而这点使得我觉得他非常实在,书的内容不至于形而上,但很容易看出来他的某些态度跟性格。更妙的是,他很容易从对一样东西一件事的看法,轻易地走进有一定深度的反思,比如说他讲到的香水,爱情,跟无(nothing)。对于电话,他是这样评价的:
You should have contacted with your closest friends through the most intimate and exclusive of all media —— the telephone. ” ——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因为他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都是打电话给朋友,不是固定的。

上一部分提到虽然Andy在商业的领域活跃成名,但他其实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并且也花了心思去创作一批严肃的东西。而在我看来,艺术家的这一面看起来虽然跟他的职业成就反差很大,但是在他的书里不难看出来。在这本书的前几章,偶然他提到,他小时候做很多事情,希望有人喜欢他跟他做朋友。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很希望有朋友,很希望能成为朋友出了问题去倚靠的人,可是当时他并没有朋友。然而,等到他到了纽约之后,不想要朋友了,却有很多很多的人隔三差五地带着他们自己的问题来找他。从这样的描述里不难感觉到他内心的柔软,他并非一个对什么事什么人都不在乎的人。事实上,正因为他在乎,才会有后来这些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的作品。
他的安全感不单单在没有朋友的青少年时代丢失,在成年之后,如此的匮乏更是体现在他疯狂的收集癖上。早前在《这就是安迪沃霍尔》里读到,他在第五大道有一套房子,专门用来贮存他买的东西,特别是糖果。在这堆买回来的东西里面,基本上都没有开过包装。他只是很想拥有,但并不太真正去消耗这些东西。在他自己的书里,他写到了对于临时仓库的喜爱,在曼哈顿隔河相对的新泽西州租一个大仓库,就不用每天都要见到这堆东西了。虽然他收集破烂,也为破烂所扰。
在整本书里面,我最最喜欢的一章,是“死亡(Death)”。全章内容如下:
I don't believe in it, because you're not around to know that it's happened. I ca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because I'm not prepared for it."
很难相信这样的描述出自一个从死亡一线上抢救过来的人。这本书写在七十年代,在此之前,Andy曾经在他的工作室被人枪击,但没有死。对于mortality的思考,无需多说,全在它的神秘跟不可知里了。Andy在这里,非常坦诚,非常明确。但他确实是害怕死亡的,这点是人性里共通的。他有一个骷髅骨系列,风格跟方式,跟玛丽莲梦露无异,运用了大量夸张不写实的荧光色去涂抹骷髅,越怕越要搞点幽默,把这件严肃的事情画上几笔滑稽夸张的味道。最终Andy的死因,仿佛是命运的捉弄。在一次例行的手术后,他意外地过世了。

最后放上我跟Andy的合照 :p
这本书我读得很开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其实得到了对于这个人更丰富的认识。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
gum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17 08: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