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课] Vol.1:中国编剧最大的问题只有这两个字
[编剧课]谷臻故事工场邀请业内老师,定期开展线下课程,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班的同学深入探讨编剧实战技巧。
课程老师:

课程背景:须一瓜的中篇小说《淡绿色的月亮》是一部评价不错的作品,而据其改编的电影《夜色撩人》却差评如潮,不管是重出江湖的夏钢导演,还是实力派演员王千源与余男的搭档,都撑不起这部电影的票房与口碑。这堂课就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
小说《淡绿色的月亮》所讲的故事非常简单:两个男人闯进家中抢劫,丈夫在这样一个意外事件中的表现很懦弱,他并没有像女主角想象的那样冲上去反抗,解救她,没有表现出英雄主义气概。这个意外事件让女主角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因为她心理的这些变化,导致她跟丈夫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作着墨最多的部分在于女主角芥子在劫案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劫案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太大的损失,没有伤亡,丢了点钱,不多。但是这一夜之后,女主角好像进入了新的世界。原来她觉得丈夫很帅很强壮,丈夫能保护她,现在她看她丈夫,怎么看都觉得窝囊。虽然她丈夫并没有任何变化,他还是那个样子,他的衣着,他的动作,每天工作的那些事,都没变化。可是她的心里面就是感觉怪怪的。小说中这种心理变化写得很好。
小说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女主角觉得丈夫窝囊之后,她对和这个案件有点关系的一个叫谢高的警察产生了某种依赖。这种依赖感很难去定义。他们是朋友,又比朋友多一点点;像是兄妹,又好像有一点点暧昧。他们也不是情人,他们就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中,这种关系写得也很好。
这是小说写得最好的两个点。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微妙。
这部小说有个不错的主题,也是经常被拿来讨论的主题:英雄主义情结。女主角的丈夫在面临抢劫的时候,为了性命安全,选择放弃钱财,甚至放弃维护老婆的尊严。警察谢高给女主角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警察朋友坐火车时碰到一群劫匪,作为全车唯一的警察,他没有跟劫匪殊死搏斗,而是跟劫匪说,我卧铺的六个人是我领导的人,钱财可以抢走,但不要伤害他们的生命。最后全车无人伤亡,而警察被失去钱财的群众暴打一顿。警察无疑做了正确的选择,但车内群众不这么认为。小说关于英雄主义情节的探讨有它的社会意义。
综合来看,《淡绿色的月亮》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夜色撩人》,除了增加了女主角探望某见义勇为青年和结局女主角与丈夫离婚,警察谢高见义勇为不幸离世三个情节,在内容上与小说保持了高度一致,甚至对话语言也一模一样。然而大众对电影的评价却很低,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夜色撩人》的海报,slogan是“扑朔迷离的入室劫案,纠缠不清的背后真相”,想象一下你和你的家人走进电影院,看到这样的海报和这样的广告语,是不是很期待?然而看完电影你会发现,你的期待完全落空了。
这就是我今天真正想讲的问题,类型。

夏钢导演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一些类型化的元素。比如说电影里有抢劫、所谓的真相、警察、劫匪,把这些关健词拎出来后,有警匪元素,有悬疑元素,你会觉得好像是一部类型片。电影直到中间往后一点点,才告诉你真凶是谁,并且前面给小保姆加了很多戏。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煞有介事地去渲染了这种所谓的悬疑感,可凶手是谁根本就不是我们关心的东西。电影里还出现了绿色的月亮、沙漠、毒蛇、红绳子,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到这些时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它不在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当中。
这部电影中拼凑了很多元素,而我本来只是想看个悬疑片爽一下的,这些东西把我的思路打乱了。就像你在网上买了一个手机,到手后发现是个手机模型;买了一件蓝衣服,到手后发现是件黑色的。那种感觉就跟我怀着看悬疑片的期待,看完《夜色撩人》后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我被欺骗了。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讲的概念——类型满足。
////
什么是“类型满足”?
这一点观众比编剧更有发言权
类型满足是指,观众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一定是怀着对于这个类型的期待的。这是最基础的需求。就像我们去饭店吃饭,第一要满足的是吃饱,然后才是好不好吃。类型满足,就是“吃饱”这个层面。你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爱情片,那是一部悬疑片,首先要满足他们对于爱情片和悬疑片的期待,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如果没能做到,就会像看《夜色撩人》一样,让观众有种受骗感。

类型满足是给故事定方向的,刚开始创作一个故事的时候,要对它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受众是谁,你就会往那个方向去。《霸王别姬》、《活着》的编剧芦苇出版过一部谈话集,叫《电影编剧的秘密》。其中记者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编剧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特别大,但芦苇的回答特别简洁,就一句话,类型不清楚。当我们仔细去看一下国产片,会发现没有几个片子的类型是清楚的,比如《红高粱》,再比如《霸王别姬》。在艺术片的范畴里面,它们是好的电影,但如果我们正在创作一个面向大部分观众的一个商业片的话,这样的路线就是危险的。或许会拍出一部《红高粱》,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不会。

类型不清楚,这句话有一个前提,一部电影的类型不清楚,“不清楚”的接受者是观众,换句话说,观众是清楚类型的。这种训练来自于他们看过的所有香港片跟美国片。观众看了那么多美国片、香港片之后,会对某一种类型形成一个期待,比如对爱情片的期待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如何突破障碍,要在一起的故事;对悬疑片的期待是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谜团,主人公要迫切解决谜团,必须要有一个侦探或者类似于侦探的角色,剧情上面的数次反转。
电影《杀人回忆》一直到影片结束,观众都不知道凶手是谁,和《夜色撩人》有些类似的“挂羊头卖狗肉”感觉,但观众怀着看悬疑片的心理来看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感觉被欺骗。因为剧情一波三折,有反转,作为一部类型片,它满足我们了。电影《消失的爱人》,其中探讨了婚姻、大众媒体、民粹、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很多高级的问题,但首先,这部电影有个很悬疑、很抓人的故事,观众看着很爽,观众在为这个故事买单的基础之上,接受了那些更高层次的表达。电影《45周年》在情节上和《夜色撩人》有些相似,一对平静生活了45年的夫妻,妻子因为一个小意外,发现了丈夫的另一面。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影片充满了夫妻情感和生活的细节,满足了观众对类型的需求,并且给出了一个超出普通爱情片的惊喜结局。

譬如做饭,类型就是食材本身,而不是调料,炒菜的时候撒一点悬疑或者爱情,更高层面的观念表达才是调料。
Tips:
■“类型”概念:
在《故事》、《救猫咪》等编剧书中都可以看到基本类型划分,但是我更建议大家不要直接以书中所说的概念作为标准,而是去找五部最优秀的悬疑片观看,总结一下这五部电影中的共同之处。每个人对类型的理解都有微妙的不同,你的直觉是可能比从书本得来的概念更准确。
■最受欢迎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观众群体是不一样的,每一种类型有它的天花板。而观众受众面最广的,是喜剧和动作片。这两种类型的天花板几乎是没有上限的,只要你拍得好,会有无数的人过来看,比如《战狼2》和《捉妖记》,因为这两种类型是合家欢的。
■ 实操技巧:确定类型
当你接到一个定制要求,而客户本身尚未明确类型时,比如手机商希望定制一部关于手机的电影,但并不要求是爱情片、动作片或者其他类型影片,这个时候我觉得先不用确定类型。这是最珍贵的头脑风暴的一个阶段,我可以假设手机里面,藏着改变世界的秘密,它可能是一部科幻片;可以假设手机是从未来穿越来的,它蕴藏着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这可能是一部穿越片或者商战片。可以先不要确定类型,完全发散自己,然后把创意汇总起来,从里面找到一个最好的,然后再确定类型。
////
如何锻炼编剧技巧?
"改编小说"与"自己编故事"
一、小说改编剧本
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拉故事,一种是做人设。
(一)从人物设定入手。
举一个例子。李安拍过一个电影叫《色戒》,它改编自张爱玲的一个小说。电影似乎是一个有类型感的片子,关于刺杀汉奸,里面还有美人计。但如果大家读过原著就会发现,小说写得非常抽象,百分之八十都在写女主角的心理。如果我是电影的编剧,我拿到这样一部小说,我肯定是从人物出发。因为人物的心理写得很清楚,我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紧接着我从人物的心理逻辑出发,去推导出他会干什么事情。如果你看过《色戒》,你应该知道电影给王佳芝这个人物加了很多戏。她的父亲去了英国,她的妈妈把她抛弃了,她在她姨妈家长大,她姨妈又把她爸爸的房子卖了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小说中没有的,是李安根据小说中王佳芝这个人物的心理逻辑推导出来的,那些事发生在她身上是合理的,我觉得这是一条路。
(二)从故事情节入手。
当你面对的小说内容不是那么丰满,我会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拆,把小说逐字逐句地拆开来,去思考每句话之间是否存在空隙,一闪而过的人物,比如《淡绿色的月亮》中提到了一个警察陶峰。找到这样的空档去充实它。或者是抽取几个让我感到兴奋的点深入挖掘,比如我对芥子这个人的分裂很有兴趣,她一方面管理一个发廊,手下有很多员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强人,但同时在她那个丈夫的这件事情上面,她又是一个,就是因为丈夫没有挺身而出,我开始觉得他窝囊的这样一个有点中二的女性。我对她的这种分裂的性格很有兴趣,然后我可能会从此出发去挖掘一下。

当你面对一部情节性很强、容量很大、线索众多的小说,更多时候要学会做减法,删掉一些不必要的支线,然后只留一个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核心线。如果我改编《淡绿色的月亮》,我会在第一时间把凶手交代清楚,不会一直拖到剧情中段,因为它不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重要的信息是发生这件事情之后,芥子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做好以上两点,是否就说明一部好的小说已经改编成好剧本了呢?不,其实50%都不能保证。小说和剧本的载体有巨大的差异,几乎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只是它们呈现出来的白纸黑字的形式有点相似。这就引出了第三个技巧——
(三)心理描写必须外化成为动作。
《淡绿色的月亮》中心理写得特别的生动。比如发生抢劫之后,第二天早上醒过来,芥子的心理状态,小说是这样写的:次日一早,警察上门请走了保姆。芥子吃过麦片,靠在沙发上竟然睡了过去,直到电话响起来。乔北说你没事吧,芥子想哭,可是她感到自己,不想让乔北知道她想哭了,她说我没事。飞机很顺利是吗?乔北说很顺利,进程安顿下来太迟。她老公那个时候去出差了,没敢去电话怕吵你。芥子听我一句话,钱是身外物,你别看不开,破财消灾懂吗?我知道芥子低声说。我本来想说这不是钱的事,但芥子说那你什么时候回来,乔北说七八天吧,有事打小王的手机,我都跟他在一起,你记下他的手机号码好吗?芥子说好,你说吧。其实芥子手上并没有纸,也没有笔,乔北在电话里,三个三个一组的报了号码,芥子三个三个的重复着,但什么也没有记录下来,句号没了。这一段写一个人经历了一夜惊魂的人早上醒来,发现做什么事都集中不了注意力,干什么都干不好,写得非常好。大家再想象一下,这一个小段落拍成电影之后是什么样子的?乔北说,芥子说,乔北说,芥子说。小说中的那些停顿,芥子本来想说,但是她实际说了的那些,在电影中是没有的。因为电影是没有办法在一个人说话的同时,像漫画一样放一个框,展现她的心里其实在想什么。
所有的人物心理,必须外化成动作,成为用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镜头在拍他的手在颤抖,当然这个不是很高级的手法,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说话的时候是有一点言不由衷的,他可能在想别的事情。我们在看小说和看电影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因为它们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个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办法像读小说时那样深入思考,一个逗号把两个词给隔开来了,这个逗号是否有什么含义,是不是有某种人物心里的变化在里面,看电影的时候完全不会想这些事情,一个镜头就那么几秒钟,马上换下一个镜头了,观众的注意力得一直跟着走。不像看小说,我们的注意力是可以飘开来的,可以想别的东西。
二、锻炼编故事的能力
(一)自圆其说
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技巧就是给自己出题,给自己设置一个有点奇怪或者不太合理的情境——比如你在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狒狒——把它记下来,然后想这件事情怎么去做到它,怎么把这个不太合理的故事编圆了。这只是一个游戏,没有必要去想它的类型是什么。类型只存在于项目当中,如果你真的要把它变成一个影视剧的剧本,你再去想它的类型是什么。
(二)情节公式
构建情节时可以列一个表格,第一格是人物,第二格是目标,第三格是障碍,第四格是行动。

列了这样一个表格,就是你会发现,基本上80%的类型片都是这样一个套路:一个人有了一个目标,他在离他的目标之间有障碍,然后他想通过他的行动去突破障碍达到目标,最后他可能达到了,也可能没达到。就是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至少在想不出创意的时候,有一个搭建情节的标准。
比如我会给芥子这个人物设置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小说中,她是没有目标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她就陷入了另一个世界,但是她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也没有说我必须要调查清楚什么真相,因为真相早就摆在那儿了。我会给她设定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目标,比如说她要去拿到丈夫的口供,或者获得别的什么东西。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之后,她就有障碍了,那芥子的故事,就变成了,她要突破这些障碍,去达到她的那个目标的故事。在大多数的类型片当中,人物是目标非常强烈的,而不是处在一种犹犹豫豫的那种状态当中。
本次课堂的主题是类型,接下去的两堂课谈结构跟人物。类型、结构、人物,我觉得对剧本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开始剧本精读之前,我们需要对此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