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飞鸟集》——飞鸟蹁跹,欢喜如意(一)
喜欢泰戈尔,经常翻阅他的《飞鸟集》。这本书有几个不同的译本。 郑振铎译本流传时间长,影响力大;冯唐译本强调押韵,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已被召回下架;陈独秀译本网上找的不全,有汉乐府的雍容感;另有民国时姚华译本“五言飞鸟集”,与陈独秀译本有相似处。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郑振铎译本: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冯唐译本:飞鸟希望自己是云彩,云彩希望自己是飞鸟。 姚华译本:云鸟若相易,相羡仍未了。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 郑振铎译本:她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扰着我的梦魂。 冯唐译本:她期待的脸萦绕我的梦,雨落进夜的城。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stars. ” 郑振铎译本: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姚华译本:白日既西匿,众星相代明。如何偏泪眼,独自拥愁城。
Our desires lends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 to the mere masts and vapours of life. 郑振铎译本: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冯唐译本: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七色宝光,借给生命中的虚妄。
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难,也是三个极致:信、达、雅。信:译文要不背离原文,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达: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含义通达。雅:词句雅致,有韵味。译者对双方文化背景的知见是翻译的基础。冯唐他在翻译《飞鸟集》的后记中提到,译者有自由平衡的信达雅,翻译的有我之境,是译者的见识、敏感、光明、黑暗。 近代,巨擘级翻译家、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林琴南先生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不懂外文,通过别人的口译经由他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对比与思考,不局限于以文字翻译文字,而是通会文章的妙义,实现文化对文化的翻译。在两种体系之间架起一座通畅而优美的桥。 翻译,是经过调和以后的再创作。如同在书法中点画少的字不容易写好一样,段落简短如松尾芭蕉俳句、圣经、飞鸟集、吉檀迦利,形神并重很难。我个人偏爱简洁、含蓄、工整、典雅、妙趣、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押韵最好,倾向于写意的化境,不喜欢直译。 很多诗集的翻译,都采用同一种语言风格;而我更喜欢的是,每个短篇适合哪种就选用哪种,不拘全篇,不自限。中国古典元素,深以为美者如鹤林、玉露、渔舟、蓑翁、长亭等在西方文字中不可见;而多见上帝、星辰、玫瑰、少女、湖畔……译者的文化心态、文化价值观不同,审美取向也会不同。 了解一些宗教、政治、文化背景和诗人的阅历,才能深解其意。以下选一些我翻译的文字片段。夏日飞鸟蹁跹而过,惟愿读者诸自欢喜,如意。 浮生日闲,试译飞鸟集第147首以后的文字。通过翻译的实践,理解了如何消除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隔阂与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