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金注《推背图》第十五象新解,解“陈桥兵变”
谶:天有日月,地有山川。海内纷纷,父后子前。
颂:战事中原迄未休,几人高枕卧金戈。寰中自有真天子,扫尽群妖见日头。 金圣叹曰: 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据者星罗棋布。惟吴越钱氏(钱镠四世),稍图治安,南唐李氏(李昪三世),略知文物,余悉淫乱昏虐。太祖崛起,拯民水火。太祖小名香孩儿,手执帚者,扫除群雄也。
此第十五象,在苗元一所著《推背学概论中》有分析,唐宋之间的五代,53年,竟用了多个象(6个),过于密集,且此象与前后两象,略有重复。另,苗曾试图用蒋介石崛起、军阀混战的历史时期来套用,但最终否定了那个设想,仍回到支持“此象不存在排序错乱问题”一说。这一略有反复的过程,从侧面说明,此象难解。
我读《推背图》时,受水平限制,不能也不敢怀疑归序问题。所以,本文的出发点,仍是围绕后周和北宋朝代更替时期的历史事件。此时历史事件的关键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禅位、赵匡胤等。
一、再解象图
我描述一下此象的图:
一树倒悬一蜂巢,一孩持帚扫蜂。
此象定位为后周和北宋之间的历史,图中小孩也由金圣叹推测为 “香孩儿”,即赵匡胤。但此象的图,仍有很多难解之处:
1) 树干很丑,地上有草。
2) 为什么画有蜜蜂,而不是其他昆虫。
3) 小孩完全可以用带叶的树枝或用木棍,但为什么用扫帚来驱赶蜜蜂。
4) 为什么画一蜂巢。
第一个难点,树干很丑,地上有草。这两处画法,虽然写实,但增加了《推》作者的工作量。
树干画得丑,实际上是“病木”。病和“疵”同义。而“疵木”谐音为“此木”,即“柴”。猜想《推》作者已知谜底有“柴字”,却不好在有树冠有蜂巢的图中表现出来,只好画出“病木”,来表现“柴”。此解不及格,但不知是否是《推》作者的愿意。
对于图中的草,笔者怀疑是草与香孩儿合起来表示“香草”。网上能查到“寿州香草”的传说。
传说寿州香草的发现,是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攻打南唐寿州时,他的战马挣脱缰绳,跑到东禅寺(即今报恩寺)东边一块草地吃草,打不走,牵不离,赵匡胤闻知后,便实地观察,顺的摘枝野草嗅嗅,连声说:“是香草!”以此得名,成为名扬千里的寿州特产。(本段来自网文)
此传说,由于不是很离奇,所以反而可能是真实的轶事。另外,《宋史》与《新五代史》描述赵匡胤在寿州的所谓史实时,《宋史》明显夸大了赵在攻克寿州一役所起的作用。在一些评书中,对寿州与赵匡胤的艺术加工,也可能与宋代拔高寿州的态度有关。
如果寿州香草一说成立,以及本文推测的此象图文的其他精准之处,反而侧面证明金注《推》是赵匡胤时代的篡改之作。还有,永乐版《推背图》,对应的此象历史,图中用猪来表示赵匡胤(赵生于927年,属猪),所以赵无论如何也要把此象的图改掉,不过永乐版的此象,可能更接近原始《推背图》。
关于赵篡改金注《推》,网上已有分析,我摘录如下:
金版《推背图》应为宋赵匡胤时混乱删添时产物,通观整个金版《推背图》,出场了很多王朝,除了44象的圣人外,没有那个王朝君主称圣,唯独宋赵匡胤称圣(天一生水,姿禀圣武),这明显是谀夸之辞。其中诗句也颇值玩味:顺天应人,无今无古。我们看历史,在之前,有名的谥号称武的有汉武帝和周武王,其中周武王这样的开国君主都没称圣,赵匡胤称武圣,这一面是谀夸,另一面又是点出赵的出身为武人这一事实,在文重武轻的宋明,这又可看做是一种轻视,即谀夸又暗含轻视,是中国儒家的春秋笔法。这说明,符合宋赵匡胤混乱删添推背图即要恭维当时的帝王又表明自身的态度,这一值得玩味的做出,正说明金版《推背图》为宋赵匡胤时产物。(第十六象“无今无古”一句,也是明显夸大。笔者注)
我主要来分析后面的三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为什么画有蜜蜂,而不是其他昆虫。我试图从下面两方面来解释:
1)周,密也。—《说文》。蜂,专指蜜蜂,蜜密同音。也就是说,蜜蜂可以指代“后周”。小孩扫蜜蜂,暗指“北宋”代“后周”。
2)《推》作者用蜜蜂来体现小孩“香”。
我们来看一个北宋末年的典故。
徽宗时期,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有的画家在“马”字上下功夫,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字上下功夫,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
只有一位画家的画面是:在一个夏日黄昏,一个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飞舞。最后。主考官选中了这一幅。
这画家如何在画中表现香气呢?画蝴蝶。
另外,如何体现“深山藏古寺”呢?画一老和尚挑水。
那么,如何体现孩子身上香呢?把蜜蜂画出来,人自然就是香的了。《推》作者在考我们呢。
第三个难点,为什么用扫帚驱赶蜜蜂。
扫与尘这两字密不可分的。赵匡胤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发生在正月初二至初四这短短年初的三天内,扫尘发生在岁末,就在几天前。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
《礼记》提到岁末扫尘(“ 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等等),扫尘是古代(尧舜时代)以至现代仍保留的重要习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图中的扫帚,隐含“尘(陈)”字,那么图中的树,就可以解为“乔”,乔木的乔,进而解释为“桥”。所以图中,暗含“陈桥”二字。当然,此解并不高明,有些勉强,但比无解稍强。
第四个难点,为什么画一蜂巢。假设《推》作者已经以此图中的树为主要背景,但还想在树上画一座房子,这种画法很难让人接受。如果以“巢”来代替房子,就合理表达作者的意图了。巢,鸟搭的窝,亦指蜂、蚁等动物的窝。猜想作者的真实意图,是用房子来表示“宀”这个偏旁进而表示一个字。“宀”构成的字,指称房屋,或者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动词等,如:宽、宏、寂、寄、寓等。
画一巢,表示“宀”,加上树干,合成一个字,就是“宋”字。
另外,如果忽略此图中的“巢”,则树冠表示以“冖”为意符的字。树干+树冠+人,这图中的三个信息,能解出一个字,就是“枕”。此字,在颂诗中也出现。枕,应理解为“陈”。古代“陈”和“阵”同音同义,另外,通过枕、忱,真、嗔等字,也能看出这两个音古代经常难区分。
还有,画 “蜂”的“巢”,也用来表明小孩驱赶的是“蜂”,避免读者理解为蚊蝇等昆虫。
通过以上对象图的分析,《推》作者可能想表达以下几个关键字:
柴,周,香,陈,桥,宋,枕。
除了“香”字的解析过程能得80分,其余解释,60分以下,或勉强及格。
二、再解谶文
谶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海内纷纷,父后子前。
苗元一在《推背图概论》一书中,对“天有日月”一句,“把香孩儿的香字,有日,赵(繁体)和胤中有月,大约应了“天有日月””。注意苗用了“大约”一词,暗示这一解释较勉强。苗的主要工作不在对《推》的逐字解释。对其他三句谶文的解释,《概论》中,用意会,也不是对文字的逐字解释。
谶中的以上的文字,表面上看不出与此象的历史有什么“密切”的联系,甚至在其他象中如果用同样的文字,似乎也说得过去。那么为什么偏要在此象中用这些文字呢?《推》作者必有深意。
在笔者对38象和39象的解释中,已发现金注《推背图》的作者,以《诗经》中的题目或者诗句,来写颂诗,其他象中,也有直接或间接采用《说文》、《尚书》、《易经》等古书中的词句。这些古书,既是《推》作者的工具书,又是密码本。
我相信,在第十五象,《推》作者使用的密码本,就是《礼记》,同时也应有《尚书》。
《礼记 正义》中,有“云“与其数”,谓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高下,其数不同”。将《礼记》作为密码本,能解释谶中的大部分信息。(改写于2017年4月25日。因《礼记正义》成书于唐初,所以“天有日月”等句,不能确定早于《论衡》)
“天有日月”,实际上确实是指赵匡胤。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天,是“九重天”的天。“胤”中有月,“朗”字也有月。但其实“朗”一字就同时含“日月”二字
《说文》中,解释朗: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朗解释为“明”。
“地有山川”,我看到川字,先想到的此象“禅位”的配角“柴宗训”,训字有川。其实,从《礼记》和《尚书》这两个密码本中,能推测出“柴宗训”的全名。
《礼记·王制》: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尚书》中也有类似说法,文字略有不同。但在同一句话里,同时出现“宗”,“柴”,“川”。可以推测,“柴宗训”一名的出处,就是《礼记 王制》。
另外,山宗,就是岱宗。《古尚书》:天宗,日月北辰;地宗, 岱 、 河 、海也。日月为阴阳宗,北辰为星宗, 河 为水宗,海为泽宗, 岱 为山宗。注意,岱宗是“封禅”之地,暗含“禅”字。
岱为山宗,河为水宗。后周和北宋都城开封,靠黄河(水宗)。
“海内纷纷”,指那时中国纷乱。
海内(四海之内)一词,也可在《礼记》和《尚书》中找到。“四海”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书中的《大禹谟》中曾有“文命敷于四海”的话。古代以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至于这四海叫什么名称,具体地点在哪里,《礼记祭义》说四海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没有明确海域。本文引用“海内”的解释,只是用来说明《礼记》等古书,是此象多个词句的出处。
“父后子前”,从字面上看,可能是指家族墓葬群的位置,父在后,子在前,近现代大致也是这样来进行墓葬。《礼记》虽然对丧、葬、祭的形式有很多成文规定,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父后子前”的明确规定,暂且认为是后人以《礼记》的思想来指导丧葬形式,待我日后深入研读《礼记》,看是否能证实我的猜测。
但此处似乎不是指丧葬形式,而是指禅位的一种形式:父退后(一般称太上皇),儿子上前(即位为新皇帝)。赵匡胤受禅,虽非父传子,但仍符合“父后子前”的“禅位”一解。
三、再解颂诗
颂曰:战事中原迄未休,几人高枕卧金戈。寰中自有真天子,扫尽群妖见日头。
“战事”,即兵变。战--兵,事--变(事变,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 军事性事件。事变不是近代词汇,词语出《荀子·富国》:“万物得宜,事变得应。” )
“中原”,指此事发生于中原(大致是河南)。都城开封,陈桥驿,以及赵匡胤的宋州,均在河南。
“几人高枕卧金戈”,金圣叹和苗元一认为“枕”指李煜,“金戈”指吴越的钱姓王,可以说得通。其实,枕戈待旦这个典故,在唐朝以前,是时刻准备战斗意。而“高枕”的含义正相反,是高枕无忧。那么,取哪个含义呢。我猜想,“高枕”一词定有其他含义。
“乔”,就是高的意思。并且繁体乔字,下面就是一个高字。“乔”“桥”音同。我刚刚在分析此象图时,把“枕”解释为“陈”。“陈桥”二字,是“高枕”的隐含意义,我用此来勉强解释“高枕无忧”与“枕戈待旦”出现在同一句的矛盾。
“寰中自有真天子”,定指赵匡胤是真天子。但为何用“寰”字。寰,从宀从瞏,古代帝王京城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也就是,本象的事件,不是千里之外的异国导致朝代更替,而是在京城附近发生或者说是在原朝代内部。陈桥与京城一站地,宋州与开封,约150公里,符合“寰”的千里以内的范围。
“扫尽群妖见日头”,我曾一直有疑问,为什么把各路割据的国家称作“妖”,而不称为“雄”。我要重新回到我之前对其他象的文字分析:
第十象,谶:“泅水不涤,有血无头”,此句还含“存勗”二字。有,存在;血无,连读, “xu”去声。
第四十一象,颂“帽儿须戴血无头”,能猜“席”字。 “血无”,连读为“xu”。古代徐“xu”和“shu”可能同音(例如“绪”和“暑”,都从“者”)。连读后,取“庶”字。庶字的头,就是庶字的上面。帽儿,头巾,取巾字。“巾”戴上“庶字的上面”,就是席字。此象(第四十一象)与“席”字密切相关。
两字连读,或者说反切,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一字,应存在于《推背图》中。“群妖”,反切,就是“桥”字。
另外,词句中的“扫”,仍应是暗指“陈”。也就是说,此句再次指示“陈桥”。
“见日头”,猜想应指改朝前后,有两个政权的皇帝,一个是孟昶,一个是李煜,名字中都有“日”字。另,陈桥兵变前两年死去的的南汉皇帝,刘晟,和陈桥兵变之后的当年年中即位的南平节度使高宝勗,名字中也有“日”,勉强也算在“日头”内吧。
由于《推》在宋初以前已经盛行,所以之前的帝王名字中,有此象谶中的第一句指示的“日”字,似乎并不奇怪。另外,此象还没有足够证据是出于唐袁天罡李淳风的原作,因为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乱排序和改动各象文字,同时对推背图做了有利于给自己做皇帝造势的改动。
本文章太长,我来给出我的结论:
1)此象应未被篡改卦序,且表示“陈桥兵变”。图文中隐含赵匡胤、柴宗训、陈桥兵变、禅位等信息。
2)图谶颂,一些文字,来源于《礼记》等古书。
3)相邻两字反切出的新读音,可能是《推背图》作者的一种设谜方式。本象用“群妖”指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