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心里藏着孤独与情爱的大龄青年都该来读一读这本狗屁不通的小说
今天是王小波王老师离去的日子,我一直都想谈一谈这位我最敬爱的学者,作家。
人们谈及张国荣,就不得不谈及《霸王别姬》;而人们谈及王小波,则不得不谈到《黄金时代》,二者相似之处则是,张和王本应该有更好的作品现世,现在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王小波多次在书中提过,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aret Dunas)的《情人》是一部给他带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的作品,王小波试图复制《情人》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这就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取材自王小波在70s云南知青下乡时,自身的经历。主人公王二是一个活脱脱的流氓形象,在偶然中与下乡医生陈清扬产生“伟大友谊”,40年后已经是大学教授的王二偶遇在上海来北京开会的陈清扬,两人的交谈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王二的黄金时代,“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王在书中写到。
和《情人》一样,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爱这个字眼,是多么令人不可启齿。《情人》中Jane把豆蔻年华的爱情全部隐藏于财富的渴望,而《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则用类似于黑话一般的“伟大友谊”中,直到多年之后再次相遇,陈清扬才能坦承发生的爱情。
三万字,王小波用了20年;无数次删改,本文的叙事顺序被完全打乱,经过作者有预谋的套嵌,拼接,最终呈现给我们的4条时间线同时进行,又清晰明了。只有读过几遍才会发现,《黄金时代》充斥着各种细节,甚至可以说,《黄金时代》真正的文本有近乎一半还没有写出来,遁入在厚厚的冰层之下,王小波用举重若轻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的将故事娓娓道来,藏起来的是不属于艰难时代的柔软。王二用流氓形象伪装自己,哪怕陈清扬后来暗示要“生几个娃娃”,王二也拒绝了。真的是王二迟钝吗?王是个家庭成分不好的知青,陈可是地地道道上过大学出身的医生!
第一次读到王公的文字,内心是雀跃的,粗俗简单的文字竟然能组合的如此清丽,我就是带着这份违和的心情读完《黄金时代》。感谢王的文字,在我内心革命的年代,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感谢王,告诉我什么是好的文学,这样生气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