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红人”
心理暴力是蓄意通过非身体接触伤害他人脑力、精神、道义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包括言语暴力、冷漠孤立、蔑视性的语言攻击、歧视等等。 关于心理暴力的这个心理学名词的接触是最近才发现。但真正的心理暴力行为却很熟悉。回溯过往,从小学到大学,班里总有一两个学生在班级中是被边缘化的,少部分是隐形人,但大部分是“红人”。这些红人们名声在外,不仅被大部分师生熟知,甚至大部分家长也对他略知一二。这些红人们不是成绩优异的佼佼者,也不是某方面优异的特长生,更不是受人欢迎的香饽饽,他们是被所有人熟知却被人抛弃任意取笑的人。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谁的名字,或者你可能已经忘了他的名字,但他特别的体格、特别的行为、特别的衣着、特别的言语总有一点让你印象深刻。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做老师后,我看到的教室“红人”。 去年上半年,我带五年级的心理课,我的惯例是第一节课给学生做分组。没想到,8个班里有2个班都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其中一个班剩下一男一女两人没有组成小组,双双泪如雨下,虽然我最后帮他们找到了小组,但从后来的很多次活动中,他们并没有缓解焦虑,每次的小组活动,女生或表情呆滞或焦虑愁容,我看得着急又心酸,想办法调和,效果却很小。不出所料,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她本就是如此的。一个学期后,这个女生转走了。 另一个班被剩下的是一名女生,她没哭没闹,告诉我:“老师,我就一个人一组,他们不和我一组,我一个人也行。”而其他学生,尤其男生,也嚷着“老师,她一个人一组,以前都是这样的。”暂时叫这个女生小A吧。小A对老师很热情,语言表达很顺畅,理解能力也不差。怎么就成了“红人”了呢?从乡下转校来的小A,有着城里孩子没有的野劲,力气大、非常不讲卫生、不守纪律、作业总是完不成、撒谎、集体活动总迟到或找到不人影,导致她在哪个组,哪个组的评比分数就最低。其他学生从最初的疏远,到后来唯恐沾上她一星半点,甚至不坐她坐过的座位,不碰她碰过的物品。与小A建立了咨询关系,与她爸爸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在班上上课时鼓励其他同学宽容、理解、帮助她,效果都不明显,我也一度很自责、烦恼。 类似上面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大多数被接纳的孩子中,又有很多人在时刻担心着会被迫成为“红人”角色,小心翼翼的避免成为“红人”。在疏远小A的学生中,真正讨厌她的不多,但人云亦云疏远她的却很多,他们只是不敢站在人群的对立面,但他们也鼓励了施暴者。 高中时,我们班也有一名“红人”,毕业后就消失在所有人的世界里,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但聚会中,总有人会突然问一句:“你们谁知道***在干什么,谁见过她?”1-2秒的沉默,面面相觑,都不再提她。我数次亲眼目睹她的遭遇,那个时候我只觉得不应该那样,却从未想过要帮她,也和她没有过交集,仿佛一个教室里的陌生人。在遇到小A后,我想起她,把她的故事告诉了小A班主任,小A班主任很急切的问我:“那她现在什么样了?”我哑口无言。小A班主任问我:“为何不试着找找她呢?” 我想无论如何都不该试图去寻找这位高中同班同学,不必再勾起她不愉快的回忆,惟愿她遇到能宽容待她的另一群人。 我也期许自己能勇敢的做一个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