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斯河磨坊
《佛洛斯河磨坊》乔治·艾略特著,孙法理译。意林出版社。
这是第一次读乔治·艾略特的小说,读起来竟然津津有味,而且在很多地方发现和简·奥斯丁相似的洞察与幽默,只是艾略特对于人物心理的百折千回分析更为详细,对于风景也更多些抒情性的叙述和描写。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初印象。读完《佛洛斯河磨坊》,除了玛姬强烈鲜明的性格与不幸的命运,更想说说她的哥哥汤姆身上那种令人敬佩也令人憎恶的固执。
与玛姬经常处在激烈的情感斗争中不同,汤姆无论处理商业事务还是对待感情,很少有犹豫和矛盾,他有一些明确而坚定的原则来对待一切人与事。比如:父亲说一定要诚实,欠债必须还钱。他便不辞辛苦,节约并且创收,终于完成了父亲的愿望,短短几年就还清了因为父亲输掉官司而欠下的所有债务。父亲说律师是魔鬼的代理人,必须跟威铿律师划清界限。于是,在汤姆黑白分明的思想中,绝对不与威铿一家和好成了不可违抗的戒律。当发现妹妹偷偷与小威铿(腓力浦)见面时,他毫不犹豫地阻止了,甚至要求玛姬发誓,永远不再跟腓力浦说话和见面。他甚至从未质疑过父亲对律师那强烈的带着憎恶的偏见是否合理。正如玛姬说的:“那只是因为你心胸狭隘罢了,对一切高于你自己的行为和琐碎目标的东西都视而不见。”如果说玛姬的心灵像一个花园,常常因为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而开放出美丽的鲜花,也常常因为受到情感或道德的挑战而引起狂风骤雨。汤姆的心灵就像一个石头的峡谷,除了既定的原则和目标,所有细微柔软的情绪都难以在这里萌发。而且令人感慨的是,正是这种狭隘和坚定,造成了汤姆在商业上的成功,而这种肯定又进一步加强了他心灵的匮乏,更缺少了反省。所以,当他把好容易才克服了与斯蒂芬私奔的诱惑回到家园的妹妹拒之门外时,仍然没有片刻犹豫,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犯了错误就必须受到惩罚,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也是汤姆不容侵犯的人生准则。
汤姆不是不爱妹妹,即使没有父亲的遗命,他也会把照顾妹妹并帮她找个好人家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曾真诚地劝告妹妹:“你总是走极端——你缺少主见和自制力,偏偏又觉得自己最懂事,不肯接受指导。……你觉得我不爱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必须受一个原则指导:我得认为那对你有好处。”所以,从小到大,缺乏同情心和想象力的汤姆始终不能理解情感充沛的妹妹,“她的生活在他的眼里成了一个漫无目的的哑谜”,而她冲动之下闯的祸或者犯的错,只能令他反感,而很难得到宽恕和同情。
汤姆·杜黎弗在飘荡的小舟上终于和妹妹达成了和解,虽然总让人怀疑,这种生命最后时刻的和解有多少成分是来自真诚的反省和接纳。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无数个汤姆,无数个杜黎弗父子,觉得如果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便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觉得如果人们不能按自己的要求行事,便是犯了错,便是需要惩罚的坏人。而更令人可惜的是,太多有着杜黎弗毛病的人,极少同时具有他们的优点:坚定不移的诚实。
另外,书中透露出来的择偶观也很有意思。杜黎弗先生选择妻子的标准是不需要太聪明,因为“太聪明的女人就像长尾巴的羊,尾巴再长也不能多卖钱。”所以,他十分满意地娶了温顺漂亮但智力平庸的蓓洗·铎德森。因为尽管夫妻俩磨合的十三年,但“杜黎弗太太跟丈夫过了十三年,婚姻早期生活里的一种本领仍然保留得十分新鲜:一出口就能让对方跟她拧着干。有些人的心灵真了不起,能保持得生气勃勃,有如一条老金鱼至死还保留着青年时代的幻觉,认为自己能一条直线游出包围着它的玻璃。杜黎弗太太就是这样一条可亲的鱼,脑袋在那有阻力的介质上撞了十三年,至今锐气依旧,还在活泼泼地对着玻璃撞。”
多年后,当家境优渥的斯蒂芬·盖斯特选择露茜作为妻子的人选,一方面固然因为她的可爱与善良,但更因为“男人都希望妻子漂亮,露茜就漂亮,却没有漂亮到叫人癫狂的程度;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妻子有教养、温柔、深情、愚蠢,这些条件露茜全有。”
圣奥格两个出身、性格完全不同的男性在对配偶的选择标准上,却有着多么令人惊讶的默契。而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近二百年之后的今天,他们仍然能够找到共鸣者。
作者说:“蒸汽机推动了每一个轮子,使速度增加了一倍,包括命运的轮子在内。”其实,在很多方面,人的变化极其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