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人打出9.6,神作为什么这么神
有一部电影,从未获得任何一项电影圈重要奖项。
却长期占据 IMDb 和豆瓣评分第一名的地位。
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几天前,它的豆瓣评价人数突破了 100 万,创造了历史。
今天鱼叔想和大家重新聊聊它——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这是一部很怪的电影。
它在 1994 年完全属于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奥斯卡 7 项提名,全部落空。
欧洲三大影节也没捞到一个名分。
更惨的是,票房大败。
总票房收入 2800 万美元,刚刚够得上成本的 2500 万美元。
而同期上映的《阿甘正传》票房收入 6.7 亿美元。《低俗小说》稍低,2 亿美元,但后者好歹有个戛纳金棕榈奖,帮昆汀赚足了声誉。
所以,《肖申克的救赎》如今的影史地位,完完全全是依靠观众慧眼识珠,捧起来的。
由无数影迷口口相传,一颗颗星,一篇篇影评,一把鼻涕一把泪养大的。
它才是真正的粉丝电影。
相信大部分观众都看过,鱼叔就不详细介绍剧情了。
以下线索,帮大家回忆一下大概人物和情节。
主人公安迪,银行高管,被诬陷杀死了自己出轨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终身监禁。
凭借自己的银行家知识,他为监狱里的官员们管理基金和洗钱,并最终花了 20 年时间在墙上凿开了一条通道,越狱成功。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安迪的黑人狱友瑞德。
本片就是从瑞德的视角,旁白出安迪从入狱到越狱的整个过程。
几句话,这个故事就讲完了,情节很简单。
鱼叔很能理解,1994 年美国观众不买账的原因。
相比于《阿甘正传》政治梗满天飞,以及《低俗小说》的黑帮奇情,《肖申克的救赎》的确是个大闷片。
它节奏缓慢,近 2 个半小时,大部分在描绘一群犯人的日常。
闲聊,下棋,遛弯,做苦役。
唯一称得上惊险的情节,就是那条延伸到监狱外的贩卖商品的秘密线路。
要知道,这明明是一座汇聚了杀人犯的监狱,一场基督山伯爵式的越狱。
它完全有理由拍得惊险刺激,摘取监狱特有的黑暗角落,把暴力和鸡 jian 镜头强力渲染一下,就能够成为一部很博眼球的商业电影。
它偏不,它偏要舒缓。
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鱼叔看来,这也就是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
用「日常」来描绘「体制化」本身。
相比于「希望」,「体制化」才是理解这部片最核心的一个词。
看过的人都知道,本片最常被引用的台词是「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而好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矛盾的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好几段情节恰巧都在说明,好东西,常常消失。
老头布鲁克在监狱里度过了 50 年,他颤颤巍巍出狱,反而无法适应外面「自由」的世界,比在监狱里还要担惊受怕。
他极度渴望重回监狱,甚至想要再度杀人。
最终,他没狠下心杀别人,受不了怎么办?
杀自己。
他放弃了活下去的希望,被新世界的繁华所压垮。
瑞德也一样。
他出狱后,跟超市经理打报告请求上厕所。经理笑笑说,你直接去就行了啊,不用问我。
40 年来,瑞德每次上厕所都要打报告,这下他不用请示了,反而一滴也尿不出。
这两个人究竟发生了什么?
瑞德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监狱的墙,一开始你会恨它;慢慢地你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离不开它。」
这就是「体制化」。
再不堪的环境,一旦给你足够的时间,你都能适应,甚至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乐趣。
王小波曾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你看那些老鸟,在新人来临夜打赌狂欢;
鸡 jian 三姐妹,把自己活活掰弯,享受 SM 性爱;
瑞德通过搭建一条秘密贩卖渠道,获得了类似「事业」的成功感。
为了「心安理得」享受这些乐趣,囚犯们不得不调整内心价值秩序,贴合外在严苛的体制环境。
老头布鲁克崩溃的原因,就是他出狱之后,深刻意识到墙外的世界运行着一套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50 年来的「心安理得」,是自我欺骗,是假象。
他在真实的世界里是劣迹斑斑的蠢蛋。
监狱,反而成了乌托邦。
影片整体的「日常感」,绝妙地映射出「体制化」的静水流深。
它无孔不入渗透你的日常生活中,上厕所,吃饭,睡觉,劳动... 当你表现良好时,甚至给你一点甜头,建一座图书馆,放放音乐。
到最后你甚至会出现幻觉「监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在里面白吃白喝也能生活的不错」。
这样的幻觉,太可怕了。
唯一没有被「体制」驯服的,就是主人公安迪。
他何以抵抗驯服?
史蒂芬·金原著里给出的答案是,他「单纯」。
安迪的单纯,在于他从未试图调整过内心原有的价值秩序。
希望,友谊,啤酒,莫扎特的歌剧,自由.. 都是好的。
消极,折磨新人,长了虫子的食物,杀人的狱长,囚禁... 都是坏的。
无论入狱之前还是之后,他都坚信这套价值,始终未变。
你看他冷漠的脸,什么时候才绽放愉悦的表情?
他自己戒酒,却为狱友争取了清凉的啤酒时;
以及不惜关禁闭,也要听《费加罗的婚礼》时。
他不惜一切做这些「小事」,为的是提醒自己身为「自由人」时的正常感受。
包括挖通那道墙。
鱼叔不信,安迪第一锤子下去的时候,是胸有成竹的。
他不过是在用这个举动,时刻提醒自己的「无辜」和「反抗的正当性」,抚平无数个愤愤难眠的深夜。
而能不能逃出去,一半是靠老天爷赏运气。
他不会想不到,中间随时会出Bug——
可能会被调到别的房间;
也有可能室友住进来,自己无法继续挖;
或者某个新狱警急于表现,闯进房间示威检查一切,把海报捅坏;
就算熬到墙洞打通,下水道的情况也叵测难料,爬进去会不会被污水溺死?会不会下水道的尽头有金属网格拦住去路?
不确定因素太多,失败代价太大,这会令任何一个对「苟活」抱有贪念的人中途放弃。
安迪整个人,就如他的蓝眸子一般清澈坚定。
他赌赢了,在蓝色的大海边修补木船,这是最振奋人心的一个结局。
对于鱼叔而言,无论安迪最终有没有逃出去,当他播放那一曲《费加罗的婚礼》时,他已然身后光芒万丈。
面对不公时,反抗本身,就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就在不久前,一条消息令鱼叔久久不安。
2018 年 3 月 26 日,武汉理工大学,26 岁的研究生陶崇园从宿舍楼顶跳下自杀。
死亡原因,怀疑与其导师王攀的长期精神虐待有关。
跳楼之前,陶崇园曾和母亲在宿舍楼下的广场见面,称自己「受不了了」「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攀老师。」
说完,他就疯狂跑上楼顶,一跃而下。
一个即将毕业的健康大男孩,鲜血淋漓地死在自己母亲面前,太令人唏嘘了。
在相关资料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王攀对陶崇园的强大控制欲。
他频繁要求陶崇园给他去买饭,精确到几点几时送到;
他要求陶崇园每晚 8 点左右去他家,来不了还得请假;
据陶崇园的姐姐所说,陶崇园平日还需要给王攀打扫家务,捶背,捏脚。。。
更不要提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对话——
「坦坦荡荡地说出那六个字。」
「爸我永远爱你!」
在王攀与陶崇园的对话里,表现出一种异常的「亢奋」状态。
几乎每句话都要重重带上感叹号。
似乎不表现出随时待命的紧张状态,就会是对导师「不敬」。
王攀以导师绝对的权威作为武器,将控制欲的触角深入到陶崇园的每一丝情绪里。
在陶崇园与同学的对话里,鱼叔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别人都在劝他「忍」,却没有人跟他一起思考反抗可能性。
他们似乎默认了「导师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但其实导师作为人,肯定是有弱点的,而学校的研究生导师制度,也必定存在可以讨价还价的漏洞。
是陶崇园误会了。
他所面对的敌人,有时并没有那么强大。
在知乎上的相关帖子里,有很多人说出了自己当年是如何跟人渣导师斗智斗勇的经历,他们都最终斗赢了。
就算处于一个不公平的体制里,你依然可以凭借理智的判断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找到突破点。
就像安迪,最终打败了肖申克监狱一样。
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反抗。
不要被庞大的体制吓怕了。
要相信,终有一日,你一定可以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