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叔叔和小罗莉 漫游奇境记
资料转帖:
◎卡罗尔与爱丽丝
卡罗尔一生接触过很多美丽的小姑娘,但没有哪一个能够替代他第一个爱上的小女孩——爱丽丝•利德尔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爱丽丝结婚以后,卡罗尔在写给她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在你之后我有无数的小女孩朋友,可她们与你完全不同。”说明了爱丽丝在他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爱丽丝•利德尔是卡罗尔所在学院令人生畏的院长的二女儿。爱丽丝到底有多漂亮,我们可以从约翰•鲁斯金的笔下窥出一些端倪。有一天,趁着院长利德尔夫妇外出参加宴会的时候,爱丽丝邀请绘画教师鲁斯金到她家里喝茶。鲁斯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由于大雪封住了道路,利德尔夫妇没能参加成宴会,返了回来,看到鲁斯金和爱丽丝正坐在壁炉前喝茶。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护,这对夫妇一直不肯离开左右。鲁斯金后来回忆时,谈到爱丽丝的其他姐妹可能也在座,但是他记不清了。
另外,爱丽丝后来与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子利奥波德王子相恋,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爱丽丝的出类拔萃。
从两部爱丽丝中,也可以看出小姑娘爱丽丝的性情。爱丽丝在故事中以本来面目出现,不过她的姐妹们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大姐罗丽娜成了吸蜜鹦鹉,讲话以气势压人;妹妹伊蒂丝变成的小鹰喜欢讽刺别人;更小的妹妹萝达变成的玫瑰爱品头论足,另一个小妹妹维尔莱特变成的紫罗兰也跟着随声附和。
至于卡罗尔与爱丽丝之间的关系,一些卡罗尔的研究者认为,卡罗尔在爱丽丝长大后,有意与她结婚。但由于年龄悬殊,又遭到有门第之见的爱丽丝父母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其中的内情由于当事人都缄口不言,卡罗尔记述这事儿的日记偏又遗失,我们则不得而知。
爱丽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卡里尔,发音和写法与卡罗尔极为相似,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爱丽丝在与雷金纳德•哈格里夫斯结婚之前,曾经与英国王子利奥波德相恋,当时利奥波德王子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就读,他们是在那里相识并相恋。后因维多利亚女王坚持利奥波德王子必须与某位公主完婚,这段恋情也就不了了之。爱丽丝后来成婚时,在结婚礼服上还佩戴了利奥波德王子赠送的礼物;利奥波德王子也在爱丽丝成婚几周后与瓦尔德克-皮尔蒙特的海伦娜公主完婚。爱丽丝曾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命名利奥波德,而王子也曾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命名爱丽丝。所以很难说爱丽丝在给她的第三个儿子命名时,心里有没有想着她这位数学家朋友。不过爱丽丝本人坚持说,卡里尔的名字来源于一部小说,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部小说。
无论如何,卡罗尔两部爱丽丝的灵感可以说都来自小姑娘爱丽丝。他第一次讲述爱丽丝的故事,应该是在1862年7月4日。卡罗尔后来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金色的下午,我绞尽脑汁地给孩子们编故事的情形。不知不觉中,我把小女主人公送进了兔子洞,我记得三张渴求的小脸儿,是如何期待地注视着那个童话的地下世界即将上演的奇幻。
爱丽丝自己曾写道:道奇逊先生的故事差不多都是那个夏天我们一同沿着牛津附近的纳尼海姆河或歌斯托河探险时讲给我们听的。我记得“爱丽丝故事”的讲述背景,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河上泛舟时,由于天气太热了,在岸边找了个仅够我们的小船乘凉的地方停下来,好像停在一个新垛成的草垛下面。就在那里,我们三个嚷着让他讲故事,如此一来,开始了这个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离奇的故事。道奇逊先生有时是在逗我们三个,有时可能也真的累了,他会突然停下来说:就讲到这儿,下次再讲吧。然后我们三个就一起嚷:哈,这就是下一次!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故事总会重新开始。还有一天,可能也是在船上,我记不太清了,我们三个正围着道奇逊先生,要听他讲那个令人兴奋的历险故事,可是他却假装睡着了,这常常让我们三个真的觉得很失望。——不过,故事总会继续的。
当时的同船者,卡罗尔的朋友罗宾逊•达科沃斯也曾回忆起此事:我们和利德尔家的三个小姐妹一起坐在船上,道奇逊先生为了逗爱丽丝•利德尔开心,就编了这个故事。我记得当时爱丽丝坐在舵手的位置给我们掌舵。我回头问道奇逊先生:道奇逊,这是你即兴编的故事吗?他回答说:是,我们一路走,我一路编。记得我们送三个小姐妹回院长的家,爱丽丝在跟我们说晚安的时候请求说:哦,道奇逊先生,我希望您能把《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写下来送给我。道奇逊先生说他试试看。后来,道奇逊先生告诉我,当天晚上,为了对这位年轻小姐的承诺,他差不多用了一整夜时间,把当天下午为了活跃气氛讲的故事回忆着写了下来。后来他又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爱丽丝,这本书通常放在院长家的客厅的桌子上。
爱丽丝的儿子卡里尔•哈格里夫斯曾援引他妈妈的话说:“《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几乎都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零零散散讲述的,不过,那一天的故事一定特别离奇,特别吸引人,所以我让道奇逊先生把它写下来送给我,他当时答应考虑我的意见,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才犹犹豫豫地下了决心,并最终把它们写了下来。”
1864年圣诞节,卡罗尔送给了爱丽丝一份珍贵的礼物,就是这本《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当时名叫《爱丽丝地下历险记》)的手稿,并附有他亲手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张卡罗尔在爱丽丝7岁时为她拍摄的照片。这部手稿1928年由伦敦索士比拍卖行首次拍卖,创下了15400英镑的纪录,其金额差不多是今天的50万英镑。当时由一位美国人拍得,后来几经辗转,美国国家图书馆的卢瑟尔•伊万斯低价购得原稿,并于1948年亲自乘船到达英伦,把这部手稿赠送给英国博物馆,作为英国抵挡了希特勒进军步伐的酬谢,成就了一段藏品艺术史上的佳话。
卡罗尔在作家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出书,并把书名改为《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并邀请《潘趣》插图画家约翰•坦尼尔为这部书稿制作插图。1865年7月4日,《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初版问世。但由于坦尼尔爵士抱怨插图的印刷质量太差,卡罗尔坚持收回所有成书。而同年出版的第二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出版日期标为1866年。由于这一复杂情况,初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身价倍增,图书收藏家们竞相抢购。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卡罗尔大受鼓舞,并于1867年着手写作续篇《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于1871年出版,仍由坦尼尔爵士配以插图,推出之后也是畅销不衰。
有关“穿镜”这一主题,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许多人误以为灵感还是来自爱丽丝•利德尔,但其实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爱丽丝•雷克斯,此爱丽丝非彼爱丽丝。我们从爱丽丝•利德尔的回忆中得知,大多数有关下棋的故事,都是在利德尔姐妹学习下棋过程中,卡罗尔讲给她们听的。直到1868年,利德尔家姐妹的一个表亲,另一个爱丽丝——爱丽丝•雷克斯,启发卡罗尔引入了穿镜的主题。爱丽丝•雷克斯后来在1932年的《泰晤士报》上撰文说道:“有一天,(卡罗尔)听到别人叫我的名字,把我叫到他身边说:‘那么说,你就是那另一个爱丽丝喽,我非常喜欢爱丽丝,你跟我过来,我们来看一些令人着迷的事情。’”爱丽丝•雷克斯跟着卡罗尔来到他的房间,看到了一面大镜子。卡罗尔递给她一个橘子,让爱丽丝拿在右手,走到大镜子面前,问她镜子中的小女孩的橘子在哪个手中。我们知道,镜子中的物品与现实中相比,都是左右颠倒的。爱丽丝自然看到橘子在镜子中的自己的左手。卡罗尔让她解释这是为什么,她并没有给出正面的答案,而是反问卡罗尔:“如果我站到镜子中,那么橘子是不是还在我的右手里呢?”卡罗尔大笑道:“回答得好,小爱丽丝,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得到的最优秀的答案!”可能就是这个精彩的回答启发卡罗尔加入了穿镜主题。
扩充阅读:http://www.weeklysh.com/New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5528
随着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接替《阿凡达》成为近期热门,一部关于原著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新传记——《刘易斯·卡罗尔的秘密》也在英国出版。
186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英国牛津,一位留着鬈发,面容清秀的年轻男人正在给一个10岁的小女孩拍照。“爱丽丝,”那个年轻人说,“你能把衣服再往下拉一点吗?对,就这样,让肩膀完全露出来。眼睛看着镜头,不要笑得太厉害,要微笑,一种挑衅似的微笑,就好像你什么都不怕。”
他按下了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命名为《扮成小乞丐的爱丽丝·里德尔》。
这个名叫爱丽丝·里德尔的小女孩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教务长里德尔的二女儿,她有两个姐妹。那个给她拍照的叔叔,也是她们三姐妹最要好的大人朋友,是她父亲的同事——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他的名字叫查尔斯·路德维奇·道奇森。不过,两年后——也就是1865年——他将会有一个新的名字:刘易斯·卡罗尔。
1865年,一本署名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英国出版。这本薄薄的小书随即引起了巨大轰动。关于这名有点口吃,内向腼腆,业余爱好摄影的大学数学老师如何变成了一名童话作家,最经典的版本是:他和里德尔三姐妹在泰晤士河上泛舟时(很可能刚刚给她们拍过照片),信口编了一个小女孩掉进兔子洞的故事,因为三姐妹听得很入迷,故事就越编越长,直到最后变成了一本像模像样的小书。而书中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以及人物原型,都来自他最喜爱的摄影模特,里德尔三姐妹之一的爱丽丝·里德尔。
刘易斯·卡罗尔与爱丽丝·里德尔,这个10岁的小女孩,究竟是什么关系?卡罗尔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恋童癖的性变态?这是一个谜。一个无聊的谜。支持“是”的证据有:他拍摄了大量身体暴露的儿童照片;他终生未婚;1863年里德尔一家突然与他断交,而他的家人原因不明地毁掉了这一时期的日记及资料。支持他“不是”的证据有:最新出版的卡罗尔传记,《刘易斯·卡罗尔的秘密》的作者杰妮·伍尔芙认为,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正常”的儿童摄影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很正常,特别是在道德上,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是“无性别”(从某的种意义上,我们倒可以说他那些风格独特的肖像照是现代时装大片的先驱);而他终生未婚是由于性格过于害羞和内向,他不善于同成人打交道,这也正是为什么他喜欢同孩子们交往,喜欢给孩子们拍照的原因。
既可以支持他“是”,也可以支持他“不是”的证据有:他曾编过一本数学益智题, 《供不眠之夜里思名为考的枕边益智题》, “做这些题不用纸笔,因为 脑袋挨在枕头上想就行”。“而且,”他强调说,睡前做做这些题,“可以免得想一些不干不净的事。”而同样是在杰妮·伍尔芙的新书里,她披露了一份首次发现的卡罗尔的银行账目,账目显示他曾向制裁虐待儿童的机构捐款,伍尔芙认为这说明“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此感到厌恶”。感到厌恶?为什么不能是感到内疚呢?
不过,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在各种证据当中,人们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证据:他的作品。有一种说法,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3部英语作品分别是《圣经》、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沈从文到博尔赫斯,从德里达到曼古埃尔,从蒂姆·波顿到玛丽莲·曼森,这本书(以及它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几乎迷倒了所有人。从古典到现代到后现代,各种理论、思潮、哲学观点几乎都可以从这两本小书里找到绝妙的对应点。用美国作家古德曼的话说:“这两本书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从古到今,当然,也包括未来。”
总之,它就像一个奇迹。一个以童话形式出现的神谕。为什么刘易斯·卡罗尔会写出这样一部奇妙的书呢?这也是一个谜。卡罗尔奇境里的又一个谜。一个迷人但却乏人问津的谜。对此有一个神秘的解释。卡罗尔的出生地,英格兰柴郡霍尔顿区的戴尔斯拜瑞村,正是世界闻名的麦田怪圈的频发地之一,而且据称该地经常出现神秘光球、磁场紊乱等特异现象,所以不能排除卡罗尔的奇特作品受到了高等文明的影响。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它让我想起有人问萧伯纳,他是否相信《圣经》是圣灵写的,萧伯纳回答说:“所有百读不厌的书都是圣灵写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圣灵”替换为“外星人”。)
不过我还有一个不那么神秘的解释。
如果你看过那幅名为《扮成小乞丐的爱丽丝·里德尔》的照片,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惊呼:“对!那就是爱丽丝!”对,那就是漫游奇境和镜中世界的那个爱丽丝的神情:带着点孩子气的桀骜不驯,散发出幽默的戏谑,有一副面对这个世界——不管那是充满荒诞感,有三月疯兔和猪婴儿的奇境世界,还是几乎同样荒诞(或者更加荒诞)的成人世界——满不在乎的表情。我想,那其实也是卡罗尔的表情——内心表情。正如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我们也可以说爱丽丝就是卡罗尔。善良、好奇、骄傲、幽默、自我怀疑、打破固定思维、不屈从权威的小爱丽丝,正是卡罗尔内心自我的投影,在虚构里,她是漫游奇境的爱丽丝,在现实里,她就是爱丽丝·里德尔和像爱丽丝·里德尔的那些孩子。于是凭借孩子般本真的眼光,加上作为数学家特有的逻辑和反逻辑能力,刘易斯·卡罗尔用一个表面上很简单的童话,就囊括了我们这个表面上很复杂的世界。
我不是蒂姆·波顿和强尼·戴普的影迷,而且考虑到其剧本完全不忠于原著,所以我想我大概不会去看即将上映的电影版《爱丽丝漫游仙境》。但我会好好再看一遍书,就像我每年都会做的那样。我也建议你去看。我相信任何看过并热爱这部童话的人,都会坚信:刘易斯·卡罗尔没有做过任何伤害孩子的事。这部美妙而伟大的童话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有过什么不干不净的想法,那又怎么样?我相信,他成功地压制住了自己内心涌起的黑暗——如果真有那种黑暗的话——通过写作,通过数学益智题,通过近乎疯狂的写信(一份记录表明,刘易斯·卡罗尔在他活着的最后37年间,曾收发了98721封信件),甚至——也许——通过给孩子们拍照。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大选前接受《花花公子》杂志访问时说:“我常常带着淫欲的目光去看女人,在内心我其实已经犯了通奸罪,我希望上帝和选民能原谅我。”正如上帝和选民原谅了卡特一样,我想上帝和读者也会原谅卡罗尔——即使他在睡前确实有过片刻阴暗的想法。(事实上,又有谁没有过呢?)
因此,我们正确也是正常的态度或许应该是:去不胜珍惜地阅读100多年前这个害羞男人所写的美妙作品,然后, 《爱丽丝镜中奇遇》就像 的红心王后皱着眉头对爱丽丝所说的:“你应当以优雅的言辞致谢。”
◎卡罗尔与爱丽丝
卡罗尔一生接触过很多美丽的小姑娘,但没有哪一个能够替代他第一个爱上的小女孩——爱丽丝•利德尔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爱丽丝结婚以后,卡罗尔在写给她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在你之后我有无数的小女孩朋友,可她们与你完全不同。”说明了爱丽丝在他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爱丽丝•利德尔是卡罗尔所在学院令人生畏的院长的二女儿。爱丽丝到底有多漂亮,我们可以从约翰•鲁斯金的笔下窥出一些端倪。有一天,趁着院长利德尔夫妇外出参加宴会的时候,爱丽丝邀请绘画教师鲁斯金到她家里喝茶。鲁斯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由于大雪封住了道路,利德尔夫妇没能参加成宴会,返了回来,看到鲁斯金和爱丽丝正坐在壁炉前喝茶。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护,这对夫妇一直不肯离开左右。鲁斯金后来回忆时,谈到爱丽丝的其他姐妹可能也在座,但是他记不清了。
另外,爱丽丝后来与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子利奥波德王子相恋,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爱丽丝的出类拔萃。
从两部爱丽丝中,也可以看出小姑娘爱丽丝的性情。爱丽丝在故事中以本来面目出现,不过她的姐妹们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大姐罗丽娜成了吸蜜鹦鹉,讲话以气势压人;妹妹伊蒂丝变成的小鹰喜欢讽刺别人;更小的妹妹萝达变成的玫瑰爱品头论足,另一个小妹妹维尔莱特变成的紫罗兰也跟着随声附和。
至于卡罗尔与爱丽丝之间的关系,一些卡罗尔的研究者认为,卡罗尔在爱丽丝长大后,有意与她结婚。但由于年龄悬殊,又遭到有门第之见的爱丽丝父母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其中的内情由于当事人都缄口不言,卡罗尔记述这事儿的日记偏又遗失,我们则不得而知。
爱丽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卡里尔,发音和写法与卡罗尔极为相似,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爱丽丝在与雷金纳德•哈格里夫斯结婚之前,曾经与英国王子利奥波德相恋,当时利奥波德王子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就读,他们是在那里相识并相恋。后因维多利亚女王坚持利奥波德王子必须与某位公主完婚,这段恋情也就不了了之。爱丽丝后来成婚时,在结婚礼服上还佩戴了利奥波德王子赠送的礼物;利奥波德王子也在爱丽丝成婚几周后与瓦尔德克-皮尔蒙特的海伦娜公主完婚。爱丽丝曾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命名利奥波德,而王子也曾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命名爱丽丝。所以很难说爱丽丝在给她的第三个儿子命名时,心里有没有想着她这位数学家朋友。不过爱丽丝本人坚持说,卡里尔的名字来源于一部小说,不过并没有指明是哪部小说。
无论如何,卡罗尔两部爱丽丝的灵感可以说都来自小姑娘爱丽丝。他第一次讲述爱丽丝的故事,应该是在1862年7月4日。卡罗尔后来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金色的下午,我绞尽脑汁地给孩子们编故事的情形。不知不觉中,我把小女主人公送进了兔子洞,我记得三张渴求的小脸儿,是如何期待地注视着那个童话的地下世界即将上演的奇幻。
爱丽丝自己曾写道:道奇逊先生的故事差不多都是那个夏天我们一同沿着牛津附近的纳尼海姆河或歌斯托河探险时讲给我们听的。我记得“爱丽丝故事”的讲述背景,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河上泛舟时,由于天气太热了,在岸边找了个仅够我们的小船乘凉的地方停下来,好像停在一个新垛成的草垛下面。就在那里,我们三个嚷着让他讲故事,如此一来,开始了这个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离奇的故事。道奇逊先生有时是在逗我们三个,有时可能也真的累了,他会突然停下来说:就讲到这儿,下次再讲吧。然后我们三个就一起嚷:哈,这就是下一次!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故事总会重新开始。还有一天,可能也是在船上,我记不太清了,我们三个正围着道奇逊先生,要听他讲那个令人兴奋的历险故事,可是他却假装睡着了,这常常让我们三个真的觉得很失望。——不过,故事总会继续的。
当时的同船者,卡罗尔的朋友罗宾逊•达科沃斯也曾回忆起此事:我们和利德尔家的三个小姐妹一起坐在船上,道奇逊先生为了逗爱丽丝•利德尔开心,就编了这个故事。我记得当时爱丽丝坐在舵手的位置给我们掌舵。我回头问道奇逊先生:道奇逊,这是你即兴编的故事吗?他回答说:是,我们一路走,我一路编。记得我们送三个小姐妹回院长的家,爱丽丝在跟我们说晚安的时候请求说:哦,道奇逊先生,我希望您能把《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写下来送给我。道奇逊先生说他试试看。后来,道奇逊先生告诉我,当天晚上,为了对这位年轻小姐的承诺,他差不多用了一整夜时间,把当天下午为了活跃气氛讲的故事回忆着写了下来。后来他又配上自己画的插图,(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爱丽丝,这本书通常放在院长家的客厅的桌子上。
爱丽丝的儿子卡里尔•哈格里夫斯曾援引他妈妈的话说:“《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几乎都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零零散散讲述的,不过,那一天的故事一定特别离奇,特别吸引人,所以我让道奇逊先生把它写下来送给我,他当时答应考虑我的意见,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才犹犹豫豫地下了决心,并最终把它们写了下来。”
1864年圣诞节,卡罗尔送给了爱丽丝一份珍贵的礼物,就是这本《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当时名叫《爱丽丝地下历险记》)的手稿,并附有他亲手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张卡罗尔在爱丽丝7岁时为她拍摄的照片。这部手稿1928年由伦敦索士比拍卖行首次拍卖,创下了15400英镑的纪录,其金额差不多是今天的50万英镑。当时由一位美国人拍得,后来几经辗转,美国国家图书馆的卢瑟尔•伊万斯低价购得原稿,并于1948年亲自乘船到达英伦,把这部手稿赠送给英国博物馆,作为英国抵挡了希特勒进军步伐的酬谢,成就了一段藏品艺术史上的佳话。
卡罗尔在作家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出书,并把书名改为《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并邀请《潘趣》插图画家约翰•坦尼尔为这部书稿制作插图。1865年7月4日,《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初版问世。但由于坦尼尔爵士抱怨插图的印刷质量太差,卡罗尔坚持收回所有成书。而同年出版的第二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出版日期标为1866年。由于这一复杂情况,初版《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身价倍增,图书收藏家们竞相抢购。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卡罗尔大受鼓舞,并于1867年着手写作续篇《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于1871年出版,仍由坦尼尔爵士配以插图,推出之后也是畅销不衰。
有关“穿镜”这一主题,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许多人误以为灵感还是来自爱丽丝•利德尔,但其实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爱丽丝•雷克斯,此爱丽丝非彼爱丽丝。我们从爱丽丝•利德尔的回忆中得知,大多数有关下棋的故事,都是在利德尔姐妹学习下棋过程中,卡罗尔讲给她们听的。直到1868年,利德尔家姐妹的一个表亲,另一个爱丽丝——爱丽丝•雷克斯,启发卡罗尔引入了穿镜的主题。爱丽丝•雷克斯后来在1932年的《泰晤士报》上撰文说道:“有一天,(卡罗尔)听到别人叫我的名字,把我叫到他身边说:‘那么说,你就是那另一个爱丽丝喽,我非常喜欢爱丽丝,你跟我过来,我们来看一些令人着迷的事情。’”爱丽丝•雷克斯跟着卡罗尔来到他的房间,看到了一面大镜子。卡罗尔递给她一个橘子,让爱丽丝拿在右手,走到大镜子面前,问她镜子中的小女孩的橘子在哪个手中。我们知道,镜子中的物品与现实中相比,都是左右颠倒的。爱丽丝自然看到橘子在镜子中的自己的左手。卡罗尔让她解释这是为什么,她并没有给出正面的答案,而是反问卡罗尔:“如果我站到镜子中,那么橘子是不是还在我的右手里呢?”卡罗尔大笑道:“回答得好,小爱丽丝,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得到的最优秀的答案!”可能就是这个精彩的回答启发卡罗尔加入了穿镜主题。
扩充阅读:http://www.weeklysh.com/New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5528
随着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接替《阿凡达》成为近期热门,一部关于原著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新传记——《刘易斯·卡罗尔的秘密》也在英国出版。
186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英国牛津,一位留着鬈发,面容清秀的年轻男人正在给一个10岁的小女孩拍照。“爱丽丝,”那个年轻人说,“你能把衣服再往下拉一点吗?对,就这样,让肩膀完全露出来。眼睛看着镜头,不要笑得太厉害,要微笑,一种挑衅似的微笑,就好像你什么都不怕。”
他按下了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命名为《扮成小乞丐的爱丽丝·里德尔》。
这个名叫爱丽丝·里德尔的小女孩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教务长里德尔的二女儿,她有两个姐妹。那个给她拍照的叔叔,也是她们三姐妹最要好的大人朋友,是她父亲的同事——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他的名字叫查尔斯·路德维奇·道奇森。不过,两年后——也就是1865年——他将会有一个新的名字:刘易斯·卡罗尔。
1865年,一本署名为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英国出版。这本薄薄的小书随即引起了巨大轰动。关于这名有点口吃,内向腼腆,业余爱好摄影的大学数学老师如何变成了一名童话作家,最经典的版本是:他和里德尔三姐妹在泰晤士河上泛舟时(很可能刚刚给她们拍过照片),信口编了一个小女孩掉进兔子洞的故事,因为三姐妹听得很入迷,故事就越编越长,直到最后变成了一本像模像样的小书。而书中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以及人物原型,都来自他最喜爱的摄影模特,里德尔三姐妹之一的爱丽丝·里德尔。
刘易斯·卡罗尔与爱丽丝·里德尔,这个10岁的小女孩,究竟是什么关系?卡罗尔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恋童癖的性变态?这是一个谜。一个无聊的谜。支持“是”的证据有:他拍摄了大量身体暴露的儿童照片;他终生未婚;1863年里德尔一家突然与他断交,而他的家人原因不明地毁掉了这一时期的日记及资料。支持他“不是”的证据有:最新出版的卡罗尔传记,《刘易斯·卡罗尔的秘密》的作者杰妮·伍尔芙认为,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正常”的儿童摄影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很正常,特别是在道德上,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里,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是“无性别”(从某的种意义上,我们倒可以说他那些风格独特的肖像照是现代时装大片的先驱);而他终生未婚是由于性格过于害羞和内向,他不善于同成人打交道,这也正是为什么他喜欢同孩子们交往,喜欢给孩子们拍照的原因。
既可以支持他“是”,也可以支持他“不是”的证据有:他曾编过一本数学益智题, 《供不眠之夜里思名为考的枕边益智题》, “做这些题不用纸笔,因为 脑袋挨在枕头上想就行”。“而且,”他强调说,睡前做做这些题,“可以免得想一些不干不净的事。”而同样是在杰妮·伍尔芙的新书里,她披露了一份首次发现的卡罗尔的银行账目,账目显示他曾向制裁虐待儿童的机构捐款,伍尔芙认为这说明“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此感到厌恶”。感到厌恶?为什么不能是感到内疚呢?
不过,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在各种证据当中,人们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证据:他的作品。有一种说法,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3部英语作品分别是《圣经》、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沈从文到博尔赫斯,从德里达到曼古埃尔,从蒂姆·波顿到玛丽莲·曼森,这本书(以及它的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几乎迷倒了所有人。从古典到现代到后现代,各种理论、思潮、哲学观点几乎都可以从这两本小书里找到绝妙的对应点。用美国作家古德曼的话说:“这两本书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从古到今,当然,也包括未来。”
总之,它就像一个奇迹。一个以童话形式出现的神谕。为什么刘易斯·卡罗尔会写出这样一部奇妙的书呢?这也是一个谜。卡罗尔奇境里的又一个谜。一个迷人但却乏人问津的谜。对此有一个神秘的解释。卡罗尔的出生地,英格兰柴郡霍尔顿区的戴尔斯拜瑞村,正是世界闻名的麦田怪圈的频发地之一,而且据称该地经常出现神秘光球、磁场紊乱等特异现象,所以不能排除卡罗尔的奇特作品受到了高等文明的影响。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它让我想起有人问萧伯纳,他是否相信《圣经》是圣灵写的,萧伯纳回答说:“所有百读不厌的书都是圣灵写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圣灵”替换为“外星人”。)
不过我还有一个不那么神秘的解释。
如果你看过那幅名为《扮成小乞丐的爱丽丝·里德尔》的照片,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惊呼:“对!那就是爱丽丝!”对,那就是漫游奇境和镜中世界的那个爱丽丝的神情:带着点孩子气的桀骜不驯,散发出幽默的戏谑,有一副面对这个世界——不管那是充满荒诞感,有三月疯兔和猪婴儿的奇境世界,还是几乎同样荒诞(或者更加荒诞)的成人世界——满不在乎的表情。我想,那其实也是卡罗尔的表情——内心表情。正如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我们也可以说爱丽丝就是卡罗尔。善良、好奇、骄傲、幽默、自我怀疑、打破固定思维、不屈从权威的小爱丽丝,正是卡罗尔内心自我的投影,在虚构里,她是漫游奇境的爱丽丝,在现实里,她就是爱丽丝·里德尔和像爱丽丝·里德尔的那些孩子。于是凭借孩子般本真的眼光,加上作为数学家特有的逻辑和反逻辑能力,刘易斯·卡罗尔用一个表面上很简单的童话,就囊括了我们这个表面上很复杂的世界。
我不是蒂姆·波顿和强尼·戴普的影迷,而且考虑到其剧本完全不忠于原著,所以我想我大概不会去看即将上映的电影版《爱丽丝漫游仙境》。但我会好好再看一遍书,就像我每年都会做的那样。我也建议你去看。我相信任何看过并热爱这部童话的人,都会坚信:刘易斯·卡罗尔没有做过任何伤害孩子的事。这部美妙而伟大的童话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有过什么不干不净的想法,那又怎么样?我相信,他成功地压制住了自己内心涌起的黑暗——如果真有那种黑暗的话——通过写作,通过数学益智题,通过近乎疯狂的写信(一份记录表明,刘易斯·卡罗尔在他活着的最后37年间,曾收发了98721封信件),甚至——也许——通过给孩子们拍照。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大选前接受《花花公子》杂志访问时说:“我常常带着淫欲的目光去看女人,在内心我其实已经犯了通奸罪,我希望上帝和选民能原谅我。”正如上帝和选民原谅了卡特一样,我想上帝和读者也会原谅卡罗尔——即使他在睡前确实有过片刻阴暗的想法。(事实上,又有谁没有过呢?)
因此,我们正确也是正常的态度或许应该是:去不胜珍惜地阅读100多年前这个害羞男人所写的美妙作品,然后, 《爱丽丝镜中奇遇》就像 的红心王后皱着眉头对爱丽丝所说的:“你应当以优雅的言辞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