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海的距离:边陲社会的隐喻一种 | ARTYOO 发现


保持海的距离
王梦瑶从海口原为某鞋厂宿舍的空间展览“保持海的距离”谈起,籍着小说家与文化研究者的理念以及全球范围内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指出或许可以把”海的距离“看作是当今边陲社会的某种隐喻,而保持着这份距离的艺术家们,往往更具有创造出超越既存权利话语的新可能。

保持海的距离
撰文 / 王梦瑶
《保持海的距离》以文献展的形式综合了海南当代艺术的五个个案,2018年1月在海口海云空间开展。海云空间位于原海云鞋厂宿舍二楼,藏匿在日益繁华的海垦路背后,是参展艺术家唐浩多的工作室。观众需要在某个路口拐入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才能进入这一宛若时间措置的古旧小区。典型的旧式建筑,楼梯房,绿木窗,户户阳台上都堆满了各色绿植。海云空间的一套居家式房屋划成了五间展厅,参展的艺术家各选一间,使得观众看展的经验更像是年节时的探亲访友。


进门客厅的墙面上是艺术家李博的系列作品方案,观念作品以创作的主题为线索,紧密联结作者自身生命历程的思索,呈现在黑红格子之间。与病魔十几年来的不断抗争与艺术创作交织,李博一再追问着面对苦痛的态度和方式,表达着生命的脆弱和对众生的悲悯。方案之一《求生》完成于2016年,是一份仅仅发生在艺术家和参与人之间的器官捐赠协议书,与艺术家的离婚协议并排挂置在了一起。两份文件都由白纸、黑字、红色的手印构成,然而场域差异显然,内涵效应迥异。离婚协议具有法律效益,器官捐赠协议书只发生在艺术家和参与人之间,两份文件的内涵差异挑战着真实与虚构、信任和怀疑之间的错综关系。


客厅的隔壁是儋州某村村长谭喜云的“带球前行”项目。房间内呈现了足球队训练的影像,以及贴满照片的《带球前行》概念图。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作为一位结构工程师,他在村民的推举下成为村长,以艺术的理念与方式进行着最基层的社会结构--乡村的综合治理。近年来,他不仅成立了平民书馆、成立了乡村少年足球队,重要的是推行他的新教育理念。在谭看来,以分数为唯一评判的应试教育体制,只会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简单比较,而不是真正享受知识,学会愉快合作。但足球项目却能够让孩子们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心,并能够延伸到哲学、自然、美术等不同层面的生命教育。这也许就是他建立少年足球队的初衷,谭喜云说:“《带球前行》计划努力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强壮健康的球员,而是为未来培养优质的强劲的社会建设力量。” 正如他在展厅的墙面上所写,《带球前行》关注的是“比知识更为基础的力量”。

里间艺术家唐浩多的作品直接反映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入观察与艺术性参与。装置作品《1KG》展示了一排挂在随身秤上的黑色塑料袋,虽然无法看见袋子内所盛放的东西,观众却可以在袋子旁的文字中找到线索----每个袋子的旁边都写上了唐浩多购买物品的内容与地点。本想以缺斤少两的购买现象折射社会诚信的逐渐沦丧,而行动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这些商品虽有些缺斤少两,却大多数足重,甚至有超过一千克的情况。在这一排排挂在随身秤上的黑色塑料袋中,隐藏着城市不同角落的人情冷暖,有所失,有所得,亦有所感。方案《绿食计划》是关于唐浩多在海南发展有机蔬菜的艺术行动。在唐看来,《绿食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计划或农业项目,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关怀,旨在呼吁尊重土地、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探讨艺术如何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发挥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客厅相对的餐厅空间,展出了艺术家张森的影像作品与两组作品方案。作为参展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张的作品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情感纬度与心理张力。其中影像作品《功》是艺术家对忘我状态中身体反应的探索。作品中艺术家的两个影像,一个着衣,另一个裸身,身处郊外的森林,身体缓慢舞动摇摆,好像感受着某种能量的召唤。张森介绍说,着衣与否的确影响着她的身体表达,裸身的影像中她的身体舞动更为收敛,也完成的更为快速——虽是在自然原野之中,社会禁忌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另外两组作品方案《七个矮人》和《秘密》也都与女性心理有着一定的联系。作品《秘密》的灵感来自于张在母亲病榻旁的感受,最终作品呈现为一张雪白的病床以及床边的全部漆成白色的台案与药瓶、台灯等生活用品。病床之上洒满了铁屑,在床垫内置的条形磁铁的作用下缓慢移动着,象征着母亲病痛时,所有人细密、繁杂的心绪。

餐厅旁的房间内,布置了艺术家黃学斌的作品。黄的作品以行为和观念展现为主,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性。作品《巴比伦塔》以相片方式展出。一系列无法打开的二维码被搭建成通天塔的形态,隐喻着网络时代表面的自由之下无处不在的控制与受限,以及人与人之间愈发疏离,从而难以真正沟通的生存状态。作品《镜子在工作中》呈现的是一面被涂上白色涂料的镜子,幽默中透出讽刺意味,指涉着后现代主义中所谓自我反身性(self-reflexivity)的吊诡之处。还有另外两件作品,来自2016策展人康学儒策划的“放开打”项目。在2016年“放开打”项目活动中,海南的艺术家在白坡里选取了两块社区公告栏进行社会介入式的创作。而2018年策展之时,那两处社区已在海口的改造拆迁中消弭了踪迹。黃学斌展出的两件作品直接取自2016年的公告栏,是他在小广告之上粘贴的两件指示性话语,其中包括“打开Google earth,找到你当时所在的位置,用飞行模式移动到另一个目的地,到达之后关闭电脑。”等,延续着艺术家长期以来对网络科技作为一种规训形式的探索。
与策展人康学儒的合作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小说的方法》中对于边缘人的讨论。大江健三郎说:“必须站在‘边缘性’的一边,而不能顺应‘中心性’ 的思路。”,在大江健三郎看来,“从边缘出发”,是小说整体地表现现代世界、把握现代危机的本质所在。他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在偏远的山村,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依然无孔不入,而最为重要的对抗手段是作家的想象力,从而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创造,搭建出真正属于边缘人的模型,获得认知世界的新方法。


大江健三郎的“边陲社会”观点在西方世界似乎也有相应的呼应。反思海南当代艺术的过程中,我有幸采访了胡利安(Julián Sánchez González )——我在纽约大学艺术史研究院的同学。他在哥伦比亚离岛上针对“原生艺术”的研究,同样涉及了“边陲社会”的文化再创造问题。胡利安说,离岛上艺术家们的文化背景非常多样,创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他们有些是本地的原驻居民;有一些为了购买土地或经济诉求而来;有些因为反感国内倍受限制的创作环境,决定在此另寻一处理想的精神家园。然而,国家政策并未全然支持当地文化多元的长久发展,学校单一语言教学、军队施行的暴政、以及对少数宗教群体的排斥等,都在岛屿之上刻下了深深的创伤。这些社会现象充满了后殖民社会的痕迹,使得岛上的艺术家不仅被欧美主流的艺术话语排除在外,更与哥伦比亚大陆上的艺术家相互隔绝,只能藉由旅游经济效应在酒店中展示贩卖自己的作品。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政治与经济上的艰困现状,离岛艺术家仍然充斥充分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艺术创作中持续关注社会创伤主题,细腻地处理政治议题背后的社会情境,而不仅仅是宣泄愤怒与宣扬口号。这使得他们在探索与外界艺术深度交融的同时,保持边陲艺术特性与文化记忆。
籍着这些小说家与文化研究者的理念以及全球范围内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我们或许可以把“海的距离”看作是当今边陲社会的某种隐喻,而保持着这份距离的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通过艺术创作寻求自身的主体性,创造出超越既存权利话语的新可能。而对于海南的文化艺术发展之路,正如策展人康学儒所说:“当下的艺术文化已经不再去谈后殖民,是因为我们在真正地进入一个多样的时代。海南的艺术实践,虽然通常被看做是很主流之外的事情,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与高度。”
展览现场










毕业于纽约大学艺术史研究院,长期关注当代艺术中的跨媒介实践以及可替代空间的展览呈现。策展经验有《美国剧场》,80WSE画廊,纽约,2018;《她的日月,远乡》,远方书屋,上海,2018;目前正在策展陈栋帆将于四月中在纽约否画廊开幕的个展。亦于2017年受上海建投书局邀请出任中国当代艺术史沙龙主讲人,并曾为《典藏今艺术》杂志以及上海Modern Art Base媒体平台撰稿。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