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并谈
封神演义第一次出现三教并谈是在第十五回: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我们这里看到了封神的缘由,也看到了三教,分别是阐教、截教、人道(教)。关于人道教书中信息量很少,但是我们知道三教这词在书中经常出现,封神演义中的三教有三个含义其一是阐教、截教、人道(教),还有其二是阐教、截教、西方教。其三是儒释道三教。
而立封神榜是第一种情况,而大多数情况,为了与西方教的统战需要,用的是第二种情况,比如第七十八回标题三教会破诛仙阵,这里的三教会,显然是阐教、截教、西方教相会。
我引用过第六十五回广成子曰:“道虽二门,其理合一。以人心合天道,岂得有两。南北东西共一家,难分彼此。如今周王是奉玉虚符命,应运而兴,东西南北,总在皇王水土之内。道兄怎言西方不与东南之教同。古语云:‘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来是一家。’”这里金丹是道家,舍利是西方教的,还有个仁义,是不是儒教呢,是的,早在第五回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勤。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截教兮五刑道术,正果难成。但谈三教,惟道独尊。这里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勤。说的是阐教,后面跟的是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可见当时也有“儒”的概念,我们回到前面第一种情况,儒教是不是与人道教异曲同工呢,以此类推,既然佛教是由西方教发展而来,那么儒教的前身就是人道教吧,一个幽灵,一个人道教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那么我还听过有一种说法,说通天教主的原型是孔子,孔子有三千弟子,第八十二回(通天教主)徒众三千分左右,后随万姓尽精英。也有三千徒众,而且孔子说有教无类,第七十七回(通天教主)不分好歹,纵羽毛禽兽亦不择而教,一体同观。这里不择而教与有教无类又是同义,我的想法是通天教主的原型的确有孔子的影子,但是作者没有明说,我们也就不把这两个人物合一了。
元始天尊是阐教教主,通天教主是截教教主,不必多言,那么老子在封神演义里是什么教呢,我们知道老子是道教,但是书中明确是阐教,第七十七回:通天教主听罢,须弥山红了半边,修行眼双睛烟起,大怒,叫曰:“李聃!我和你一体同人,总掌二教。这里通天教主说他和老子都是“总掌教”,阐教管元始天尊叫掌教老师第十三回:你只到玉虚宫,见吾掌教老师。而四十四回,赤精子说吾将掌教大老爷的奇宝失在’落魂阵‘,这里的称呼是掌教大老爷。那么截教弟子是什么称呼老子的呢?第八十四回且说金灵圣母在万仙阵内,见瑞霭祥云,知二位师伯已至,自思曰:“今日掌教师伯已来,吾师也要早至方可。”那么一般我们看到阐教门人见到老子,都是称呼老师,而截教门人都称呼师伯。另外阐教群仙排班的时候陆压作为老子的弟子也在其中,第七十七回元始曰:“此地岂吾久居之所?”吩咐弟子:“排班。”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清虚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云中子对慈航道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黄龙真人对陆压;燃灯同子牙在后;这里的弟子就是阐教弟子。第八十二回:老子曰:“贤弟可谓无赖之极!不思悔过,何能掌截教之主?前日诛仙阵上已见雌雄,只当潜迹踪隐迹,自己修过,以忏往愆,方是掌教之主。岂得怙恶不改,又率领群仙布此恶阵。你只待玉石俱焚,生灵戕灭殆尽,你方才罢手,这是何苦定作此孽障耶!”通天教主怒曰:“你等谬掌阐教,自恃己长,纵容门人,肆行猖獗,杀戮不道,反在此巧言惑众。我是哪一件不如你?......既然对老子说你等谬掌阐教,可见两人都是阐教掌教了,老子是阐教大老爷,元始天尊是阐教老爷。可以理解为董事长总经理的关系,截教那边是董事长兼总经理。
那么有没有封神演义有没有采用老子化胡为佛的典故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说了书中有明确老子出函关的记载第四十四回老子出场: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度出函关。但是第七十七回老子借上清道人之口: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玉清道人之口: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老子出函关所到的地方是昆仑(山),我想就在这里他和陆压等人相遇,所谓贫道乃是昆仑客,石桥南畔有旧宅。时间上也与鸿蒙传法相契合,总之西方教与阐教是有高层往来的,教主们原本就认识,但是他们的“道”绝不是出自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