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导演,请您走下“神坛”

是枝裕和导演,请您走下“神坛”
文丨沈念(京都)
编丨往事如烟
是枝裕和导演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登陆中国院线后立刻引起观众们的纷纷议论,而争论的一大核心在于:是枝裕和是否应该因这一部作品而走下“神坛”。
而笔者认为:是枝裕和早就该走下神坛,甚至可说,他从最初就不该站上去。
但请不要误会,笔者没有任何对是枝裕和不敬的意思,而是提倡与其将是枝裕和捧成一位高高在上的“神”,用各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占领评论的空间,不如让他回到一个可以被自由讨论、批判的位置。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写于40年代的关于小津的评论,现在早已被抽丝剥茧、细细品味的“小津手法”在这篇评论中被当作缺陷批判,虽然标题与作者的名字已然淡忘,也并非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还是对那个能够自由评论小津的年代神往不已。而由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所引导的将是枝裕和与小津捆绑的言论,则有着借“小津接班人”这一称号跨出“神化”是枝裕和第一步的倾向。
对是枝裕和的“神化”,在这部新作的主流舆论中更是暴露无遗。许多盛赞本作的观众提出,“这不是一部悬疑片”,“不必把电影框死在类型片上”,“类型片只是流水线制度下催生出的概念”等等意见。当然,诚如大家所言,我们不应把一部作品限制在一个类型中讨论,类型片也只是人为创造的、流动的概念,而过于拘泥、拉扯其定义显然不利于电影评论的发展,也绝对不该是评论一部电影时最主要的论题。但是,重点不在于《第三度嫌疑人》到底是不是一部悬疑片,也不在于悬疑片的相关定义,而是部分观众不愿承认其悬疑片身份背后所隐藏的动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确定的是,《第三度嫌疑人》是悬疑片这一不证自明的事实。其官方宣传语为“留名日本电影史的悬疑大作”,贯穿全片的手法也始终笼罩着悬疑片的色彩,并不能因为这是是枝裕和作品就得以跳脱于类型之外。其次,《第三度嫌疑人》是悬疑片这一事实在其评论的空间中至关重要,绝非可有可无的“标签”。是枝裕和,一位此前从未执导过悬疑片的导演尝试了这一对他而言全新的领域,并且创作出了一部饱含“争议”的作品。“是枝裕和X悬疑片”,其挑战、冒险、碰撞背后的意义,可说是同时展现了两者的局限与可能。因此,将《第三度嫌疑人》放在悬疑片这一类型中探讨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这并非苛求将《第三度嫌疑人》框死在悬疑片的定义与标准去评判,而是思考:悬疑片形式给本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本作又对悬疑片这一类型造成了何种冲击?
一言概之,《第三度嫌疑人》采取悬疑片形式可谓是水土不服,又或者我们该归咎于是枝裕和对新领域驾驭能力的不足。许多观众认为“本就不该纠结真相到底是什么,其探讨的是对人性与司法的质问”,笔者对此深表认可,但是,又究竟是谁搅起了这一池名为“真相”的浑水?难道不正是是枝裕和本人吗?“我们永远不知道真相,因此我们无权审判任何人”,按照这个逻辑,是枝裕和确实在努力通过“模糊真相”去“批判司法”,但是他无法完全地保持住两者之间的平衡,换言之,如果全片的主题是“批判司法”,那么就不该将观众的注意力过度引导到对真相的解读上,让模棱两可、不断缠斗的叙事淡化了真正想强调的核心。在本作中,悬疑片的形式非但没能有效地突出主题,反而喧宾夺主,转移了观众关注的重心。 是枝裕和对悬疑片形式的把控不当,直接导致全片反被悬疑片形式“绑架”,作品内核都摇摇欲坠、自身难保,就更谈不上突破、超越、改写悬疑片定义的野心了。这时,是枝裕和口中的“非典型悬疑片”,其拥簇者一再强调的“非悬疑片”说辞则更像是一种逃避的借口。

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许多观众否定其悬疑片身份的动机实为再一次将是枝裕和摆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即“是枝裕和作品必然不是悬疑片,是文艺片,或者说艺术电影”。虽然在如今的主流语境之下,“类型片”一词看似具有贬义意味,但其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流水线”、“商业”所产生的“框架”。同时,商业与艺术也从来不是对立的位置,而是一对无法分离的连体婴儿。事实是,许多观众认为是“艺术电影”的《第三度嫌疑人》由日本规模最大的商业电影发行公司东宝负责发行,并在其商业院线东宝剧院全国上映。
换言之,许多观众努力将是枝裕和与类型片割裂的理由,也许是源自于对“类型片”的“偏见”:“类型片=流水线=商业”,而商业又对立于艺术。电影当然是艺术,但同时也是工业、产业、商业。不论你是独立电影还是商业电影,最后都是某种“商品”。更何况,“类型片≠艺术”显然是一种成见,若真如此,擅长拍摄动作片的黑泽明、悬疑片的希区柯克等类型片大师又该何去何从?

综上所述,否认《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悬疑片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对是枝裕和的神化、以及对类型片的“偏见”(将“商业”这一所谓的“原罪”排除于电影艺术之外,而忽略电影本就是“混血儿”这一事实),这两大危险的倾向。
我们提倡自由的评论,但是前提是必须警惕对某位导演甚至电影本身的神话化。对于《第三度嫌疑人》而言,首先需要跨出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这是一部“悬疑片”,让是枝裕和走下“神坛”,回到与观众相对平等的位置,而不是被奉为完美无缺的神明顶礼膜拜。只有这样方能粉碎矫饰的滤镜,发现一个真实清晰的是枝裕和,开拓一个真正自由的评论空间。
© 本文版权归 深焦DeepFoc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深焦DeepFoc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手册》年度第一,是部情色片 (35人喜欢)
- 《花样年华》2025版值不值得看? (77人喜欢)
- 30岁入围戛纳的4个新导演,想要对资本霸权说不! (29人喜欢)
- 癌症晚期是否要选择自杀?阿莫多瓦这次聊的很深入 (34人喜欢)
- 是他,重新定义了三角恋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