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善良
这是一篇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的影评。虽然这部电影的年岁不小了,在幼时依稀断断续续地看过。昨日机缘巧合,再度观赏,不禁悲从中来。
山雾缭绕,碧色的山峦在奶白色的云雾间透出让人心思宁静的意境。主人公是一对差邮员父子和他们豢养的一条名叫“老二”的狗。
这部电影描述的场景事因伤退休的父亲带领着儿子最后走一次翻山越岭的邮路。在这条路上,儿子渐渐了解了他之前并不熟悉的父亲——父亲的辛苦——二十年来因工作而长时间地在外奔波,归家之期甚短、父亲的责任感——在信件被风吹得如被惊散的鸟儿一般私下乱飞时,不顾病腿的疼痛,奋不顾身地追去、父亲的脚踏实地——不愿意“投机取巧”搭载便车,一心一意只走那条自己踏过千万遍地邮路,以及,父亲的善良,都在他们所遇的人和所说的话中一点一点剥离、呈现。
电影中的差邮员父亲给我最大的印象,或者说最大的震撼,便是他的善良,陌生的善良。在他路过的邮路上,山里人、村里人,没有一个不认识他,遇见他的到来,都十分地欢喜热情,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是对待村里外出办事归来的乡亲,挚诚淳朴。他路过的邮路会经过一个孤寡老人五婆的家,那老人处境可怜,含辛茹苦地将孙子养大,可是孙子自从有能力走出这座山,就再也没有回来。老人因为思念孙子而哭瞎了双眼,日日坐在门口,对孙子的归来翘首企盼。老差邮员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每隔半个月就送来一封伪造是她孙子寄来的信,暗地里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帮扶着老人。他的儿子不解,为什么父亲要对一个本没有任何责任的人,自担赡养帮扶之责——那分明是别人的家事。这也应该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会有的疑惑吧。我们已经习惯性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日日淫浸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耳濡目染中,如果现在自己身边生活着一个孤寡老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觉得自己能做的不过是在内心增添一份同情、投去一个悲悯的目光,感叹一句人各有命之类的言语,然后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此,老差邮员的这份善良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和悲叹,更有心灵上的冲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平凡到卑微的老差邮员,他的心却是不平凡的,是无私的、伟大的。或许他的心里有一个天下大同的梦,虽然他知道凭他一己之力,他不能做到、也不敢痴心妄想能够做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是他也知道,他是可以改变一点什么的,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能帮助的只有一个人。这份心、这份行动,唯有无私可以形容。
最近在学习有关“知识分子”的知识。我对于知识分子的第一个认知是孔子。心怀苍生、不耐于俗世,是知识分子的特征。心怀苍生,是因为他们的拥有相当高的价值追求,而不耐于俗世是因为他们总是以普世价值来评判这个世界,而世间万物的存在都经不得普世眼光的打量,所以到最后,他们很可能会厌世。但是在厌世之前,他们都会去作为一番的,就算是知其不可为、知其不得果,也要去尝试,就像孔子,受尽讥讽和不理解的苦痛,依然追寻着他的儒道。
这部电影甚至通篇都没有出现那对差邮员父子的姓名,它隐含的寓意大概是,像他们这样籍籍无名,实在是太多了吧,多得让人连名字都记不过来。然而,就是这样的“无名小卒”,却有着足以追效圣贤的心与行。老差邮员的行为是多么像孔子啊,尽管他并没有孔子的智慧,但是他们的仁心是一样的。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贫苦地区的老差邮员,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身居繁华之都、以文化人自居的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