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互联网时代的相逢
查看话题 >我们豆瓣,曾经有座9万人居住的阿尔法城
全文3981字,阅读需15分钟。
作者 | 国王KING
1 欢迎来到阿尔法城

《头号玩家》的火热让不少人过足了一把瘾,说到底,我们一直都期望,有一个像「绿洲」的虚拟世界存在,来让我们开始「第二人生」。
几年前的豆瓣,曾经出现过一款产品,它和「绿洲」有着别无二致的概念,来到这里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街道居住,和气味相投的人厮混,发现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
这款产品,或者这个社区,有着一个别致的名称:阿尔法城(Alpha Town)。

「阿尔法城」与1965年让-吕达·戈达尔执导的电影《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同名。故事讲述了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而豆瓣上的阿尔法城,到底是什么?
「 豆瓣阿尔法城® 」小组组长@喜悦先森 ,在首页写下了这些话:
阿尔法城会从最简单的街道开始,慢慢生长成一座城市。下面几个月里阿尔法城随时可能有功能和设计的变化。如果你喜欢稳定的东西,欢迎围观,或者过段时间再回来看看。
2010年12月27日,一则消息传遍了互联网——
豆瓣将推出阿尔法城,这是个虚拟城市社区,目前只有受邀请的豆瓣用户可以入住。
当时阿尔法城的PM是阿北,在他的设想里,阿尔法城是一个实验中的虚拟社区,这座鲜活的城市是全新的,以至于所有东西都有待命名。
当有足够的豆友入住后,他们所在的街道名称和描述,将由自己投票来决定。
在这座城市里,豆友可以漫步街头,与人交谈,逛逛街边的小店,看看街上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也可以找个公寓住下来,打理自己的家,去邻居家里串串门。豆友会在阿尔法城里生活得很愉快,也能在这里发现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
喜欢探索的豆友,将会和大家一起,继续创造这座阿尔法城。
2010年末,阿尔法城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2 阿尔法城生态

最初的阿尔法城,只有三条街道,和第一批住户。
以此为基点,阿尔法城开始野蛮生长,三条街扩展出六条街,接着到九条街……
随着入住人数增长,阿尔法城已经拥有上百条街道和众多小店,随着功能逐渐丰富,最终生长成一座城市。
如果用现在的目光去看待阿尔法城,它的定位会跟豆瓣的产品——「豆瓣小组」非常相似, 但又不尽相同。
原本豆瓣小组不可以上传图片,发起的话题有新回复也不会提示;
而阿尔法城的相关功能更趋完善,话题与图片于街道首页一览,发起或参与的话题有新回复时,住户也会收到提醒。
阿尔法城里,有众多有趣的街道:
六坊 三体街——“各种科幻银河漫游刘慈欣姬十三九把刀同好共同研究三体中。”
五坊 歌舞伎町五丁目——“日式文化爱好者动漫日剧FANS站。”
四坊 德意志大道——“德意志文化历史音乐哲学球迷古典音乐爱好者之家。”
也有人整理了阿尔法城各个区域的状况:
阿尔法城有A到F六个区。
A区一坊贝克街居民,常去的小组是「午夜文库」、「柯南俱乐部」、「福尔摩斯」、「犯罪心理学」,很明显这是一个推理迷的街道;
C区三坊朝闻道居民,常去的小组包括「生活·读书·新知」、「人文经典阅读」、「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们是学术女」,很明显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街道;
D区四坊德意志大道居民,常去的小组是「豆瓣德迷联盟」、「拜仁慕尼黑」、「德语Deutsch」、「留学德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德国控的街道;
F区六坊鲁棒街居民,常去的小组是「Python编程」、「豆瓣API」、「Ubuntu」,应是IT狂人与程序员专属街道……

层出不穷的街道,在阿尔法城的各个地区蓬勃生长,为了方便豆友游览,「阿尔法城邦记」小组整理了一份街道地图。
虽然阿尔法城如今已销声匿迹,但你还可以通过只言片语,来感受当时的阿尔法城时代:『街志■阿尔法城』
2011年1月《文汇报》记载:
“城里的大街小巷已现雏形,五花八门的街头小店正被居民们乐此不疲地创造着,像是饭馆、旅社、面包房、民政局、婚介所、算卦摊”。
如此一座别致的小城,吸引了豆瓣用户的目光,不少人纷纷四处寻求入住阿尔法城的邀请码。

在一篇相关报道中,有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这邀请码通向豆瓣网新近推出的"阿尔法城",一座看不见的虚拟城市,据说只有城内的人才能向城外的人发出邀请。截至记者发稿时,豆瓣网新建与阿尔法城相关的小组40余个,4000余人在“我要进豆瓣阿尔法城”主题里吵嚷着呱噪着。是什么令网友趋之若鹜嚷着“进城”?阿尔法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在受邀进城并于某条街道“生活”一周后,记者发现:阿尔法城的设计确实迎合了人们心中对理想国的憧憬,但其本质更接近一场圈地捞钱的网络营销游戏。
这到底是一场营销游戏,还是一个理想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我们进入阿尔法城后,到底能做些什么?
3 我们能在阿尔法城做什么?
首先是街道名投票,这是当时阿尔法城的重头戏。

上面各种的街道名,都是用户们经过讨论、争辩、协商后演化而来的。
随着入住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街名投票终于变得有意义起来,用户通过抱团站队后,迅速对相同的群体产生了认同感;而面对不同的群体,用户之间也能和谐相处。
接着是小店,用户可以在阿尔法城街道上,开一家虚拟店铺。
店铺可以是营利性质,也可以是非营利性质;而对店铺的竞拍,则是用户通过阿尔法城流通的虚拟货币——小豆进行交易。
有用户认为,阿北当时应该是想把阿尔法城打造成一个聚合类社交+电商的混合平台,并且通过小豆交易获取利益。

小店的出现,是阿尔法城的商业化尝试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虚拟货币小豆,小豆可以赚取、消费、交易,早期用户更是声称入住阿尔法城就会收到系统送的小豆。
对于阿尔法城的商业店铺,会进行一定数额的租金(小豆)收费,部分商家也可以根据街道的属性进行商品或广告的投放,从而吸引潜在用户。
比如用户可以在城中日落大道看见,一间名为“电梯里的磁场”的小店已经开张营业,店招上写“我们在升降中贩卖电影驻留在内心的时光,以及那些画面旋转而起的放射线,伏在瓷上的光阴”,其实是推出一系列瓷砖订制产品,在瓷砖上手绘电影海报。
另一家“人生海海照相馆”出现在了时光隧道,店主们因为一首五月天的《人生海海》,辞掉原来复读机一样的工作与生活,开始全国巡回拍摄青春写真、贩卖毕业纪念册。
精准营销在阿尔法城最是行得通的,想知道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和喜好,看看他在什么街道就行了。
要是音乐相关广告商,就投B区二坊,全都和音乐相关;
要是推销摄影器材,奔"小孔成巷"去就行;
要是为东野圭吾的新书打广告,直接上贝克街……
小豆可以用来兑换与豆瓣合作的B2C电商网站的折扣券,豆瓣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利润分成。
——阿尔法城的商业生态已经开始出现了雏形。
但接下来,才是阿尔法城最大的危机:
用户为什么要留在阿尔法城?
4 困境
为什么要留在阿尔法城?
这个疑惑,暴露了阿尔法城核心缺失的严重问题。
用户@fzfasfafhrred 对此提出疑问:
在最初的热闹,争执和激荡之后,当局面渐渐稳定,平凡的日子来临,阿尔法城应当以何种方式运作?阿尔法城的居民们该如何在阿尔法城的一天?并且——最重要的——同时也身为豆瓣用户的居民,为什么要把已经在豆瓣主站上习惯了的内容和圈子搬到阿尔法城来?
半年后,阿尔法城迎来了改版,官方称:整座阿尔法城会被图形化,街道系统会纵横交织成一个地图。居民和游客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WASD走遍阿尔法城的全部大街小巷。

这是一个小小的城市,居民不多,百事待兴;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城市,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你会发现截然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过去的半年里,居民们建设城市也提出许多问题,在这些日子里,这个城市在默默的酝酿一个新的开始。

新阿尔法城只是基于UI和体验的优化,几个月后,阿尔法城再次面临关闭和改版。
对于核心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方案。



虽然UI界面越来越漂亮,但面对逐渐崛起的移动端,阿尔法城有点疲于应战。
渐渐地,街道上的用户越来越少,阿尔法城,正在慢慢地变成一座寂静的空城。
2015年,阿尔法城已经人去楼空。
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手机的俘虏,没有人再回去这座曾经让人惊艳的小城,终有一天,它也会从我们的记忆里慢慢淡去吧。
2015年2月,阿尔法城项目终止。

5 空城

回顾阿尔法城的整个历程,入住阿尔法城的用户,远远无法和豆瓣注册人数相比,其数目远低于设想。
虽然在2011年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但人口增长只有几个百分点,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豆瓣放弃了阿尔法城。
有豆瓣用户发出感慨,“阿尔法城很好玩,后来变得不好玩。因为新鲜感过了,因为经济因素,因为精力原因,因为它只是一个网络社区,给不了人在其中生存的必要性。只要不好玩了,用户就集体流失了。阿尔法城的产品设计思路很好,UI 交互很有前瞻性。到现在我都为当年能在其中玩一遭而庆幸,他让我体验到了很不一样的东西。”
跟《头号玩家》不同,Wade和Haliday让绿洲留下来,而阿北则关停了阿尔法城——这个曾经9万豆瓣用户心中的「绿洲」。

也许某天,阿北会重新开启这座小城,并告诉市民们,城里埋下了一颗彩蛋。
人们竞相寻找彩蛋,最后发现所谓的彩蛋,只是阿北写下的一句话:
“谢谢你回到阿尔法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