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 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初读这本书时,根本就读不下去,人名太多,关系好乱,读前一部分根本没有搞清楚主角是谁,慢慢地,才读出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几乎全在一句“说得着”,猛然就扣在了我的心上。
我问我的学生,你们有没有什么时候觉得特别孤独,哪怕身边有很多人,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得上来,心里的话并不想说给这些人听。有的学生深深地点了一下头,有的学生茫然地摇头,好像根本没听明白我说了些什么,我想这些摇头的孩子真幸福,他们还在无忧无虑地成长中。
刘震云的文章看起来没什么,但一读起来会发现,诶,对,就是这么回事,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么回事。他把我能感受到的孤独都写出来。朋友和我闲聊的时候,曾经说过,那时候我们刚到这个单位上来,几乎每个人都互不认识,所以每个人又都急于去找到这么一个伴,不是你也会是别人,总之大家都很害怕一个人,那个时候的我们,都表现得最好,客气有礼貌,会说话。原来人们在初见时的那点小心思是每个人都有的,又是每个人都已经看透了的,但大家又互相不点明。
刘震云描写了很多的朋友、夫妻、亲人之间的相处,哪怕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也在一个说得着和说不着。仿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就有的父母会偏心其中一个孩子,而其他的孩子再怎么努力,父母也还是不喜欢他,这种不喜欢倒不是明面上的,而是你就是能感受的到。和我妈聊天的时候,说起过一个母亲偏心老二,老大担心以后母亲会不会把所有的财产都给弟弟,我说让他对母亲上点心,我妈说,没用的,偏爱这种事是另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得不来的。
人和人的相处很微妙,有的人就为了一个说得着而爱上一个人,而和一个人成为朋友,但也有可能因为一句说不着了就往日情分都断了。如牛爱国和冯文修,一个说不着就再也没解开误会。而曾经说得着不代表永远说得着,如章楚红和李昆,从不顾一切嫁给他倒宁肯做“鸡”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两个人能说的着已然不容易了,要一直能说得着,更不容易。人太容易变了。
可是人如果永远只为一个说得着活着就太累了,今天和你说得着,和你在一起,明天说不着了,那就离婚吗,人和人之间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吧,所以孤独是一种常态,在不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