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
2010年4月5日
港片
中午在艺园吃午饭,高清电视里播放的是一部港剧《夺帅》。任达华、洪金宝、恬妞,这些熟悉的香港动作影片明星出现在屏幕里,只是看了个开头,但影片的味道和氛围和记忆中香港黑社会的毫无二致,暗杀、帮派、枪声、男主角总是抽着烟卷,只是岁月明显已经爬上这些演员的鬓角。虽然是高清电视,但是那么一瞬间,一股怀旧的味道弥漫了整个食堂,和着黑压压泛着陈旧色彩的食堂氛围搭配在一起。
港片,对于中国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80年代大伯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带到河北农村的奶奶家,适逢黄日华版《神雕侠侣》播映,村里的老少,将屋子坐满,甚至隔着窗户挤在外边看。后来的《上海滩》成为父母心中与《渴望》一样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时至今日,父亲兄弟四个还专门收藏了一套《上海滩》的正版DVD,他们对港片的痴迷某种程度反映了过去文化娱乐生活的极度空虚。
90年代末,VCD开始从城市大举侵入中国的小县城,中国国产VCD影碟机因其廉价和超强纠错能力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广东以公斤为单位贩卖到中国内的盗版光碟填补了乡镇文化娱乐的空虚。彼时,城里的录像厅,饭店前随意架起的电视,还有普通人家里的VCD机,甚至下乡播放露天电影,都充斥着李小龙的嚎叫、成龙的腿脚和周星驰的爆笑。
每个寒暑假回老家,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便围着电视整日不停地播放各类港片,小霸王游戏机、学习机早已被冷落在一旁。每逢赶集,我们便直奔堆满盗版录音带和光盘的三轮车摊,十元三张的SVCD,每张压缩了2部电影。也就是那时,我将周星驰的电影看了个遍,时不时学一学星爷经典的“哈哈哈”大笑,最夸张的是把《大内密探零零发》看了七八遍,几乎能绘声绘色地背诵所有的经典台词,还学着“春花”的样子把头甩来甩去。一部《月光宝盒》,在98年前后就看过,我后来很纳闷为什么在2003年会风靡高校。
2003年入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屋老蒋,家在中国地图的大公鸡鸡冠西北角,我们几个舍友家乡当中距离香港最远的一个寒冷的叫牙克石的小城镇,他带来整整一碟包港片。我常嘲笑他总是看这些过了气的烂片。
的确,很多片子夸张的表演、对内地人刻板地丑化,如今看起来很烂。但是,为什么一块弹丸之地生产的与我们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的片子,曾经乃至当下都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星爷片子里时不时爆出的荤段子、成龙片子里幽默、古惑仔中弥漫的年少轻狂……我无力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给予一个学术的解读,也许,港片从某种程度填补了很多与我一样的年轻人躁动青春的空虚。港片很假,但是却不虚伪,充满了对伪善、强权的戏谑。它夸张地描述人们对性、金钱、权力的需求,没有说教、没有历史感、没有社会发展的沉重,它很直接,直接面对人的感官和心理需要,观众可以放纵地笑、放纵地感受惊心动魄。它来自一个遥远的资本主义前沿,和我们有着最近的文化背景,观众可以任意驰骋他们对一个“彼岸”的想象,那个世界似乎更自由、更刺激、更美好。
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至中国的乡村,县城里的文化馆、电影院沦落为廉价商品的卖场,新华书店充斥着考试辅导书的时候;当年轻的心在陌生的充满机遇、诱惑和不安全感的大城市漂流的时候。港片也许能够提供一种慰藉,在录像厅、在路边的电视、在廉价DVD机上,填补着躁动着的青春心灵。而今,可能在那个意义上的港片时代已经逝去了,年轻人更乐衷在网吧用游戏打发时间。
如今,港片的流行度大不如前了,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提升,但是由港片曾经带来的那种新奇喜悦和满足感恐怕也难以重现了。
港片
中午在艺园吃午饭,高清电视里播放的是一部港剧《夺帅》。任达华、洪金宝、恬妞,这些熟悉的香港动作影片明星出现在屏幕里,只是看了个开头,但影片的味道和氛围和记忆中香港黑社会的毫无二致,暗杀、帮派、枪声、男主角总是抽着烟卷,只是岁月明显已经爬上这些演员的鬓角。虽然是高清电视,但是那么一瞬间,一股怀旧的味道弥漫了整个食堂,和着黑压压泛着陈旧色彩的食堂氛围搭配在一起。
港片,对于中国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80年代大伯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带到河北农村的奶奶家,适逢黄日华版《神雕侠侣》播映,村里的老少,将屋子坐满,甚至隔着窗户挤在外边看。后来的《上海滩》成为父母心中与《渴望》一样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时至今日,父亲兄弟四个还专门收藏了一套《上海滩》的正版DVD,他们对港片的痴迷某种程度反映了过去文化娱乐生活的极度空虚。
90年代末,VCD开始从城市大举侵入中国的小县城,中国国产VCD影碟机因其廉价和超强纠错能力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广东以公斤为单位贩卖到中国内的盗版光碟填补了乡镇文化娱乐的空虚。彼时,城里的录像厅,饭店前随意架起的电视,还有普通人家里的VCD机,甚至下乡播放露天电影,都充斥着李小龙的嚎叫、成龙的腿脚和周星驰的爆笑。
每个寒暑假回老家,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便围着电视整日不停地播放各类港片,小霸王游戏机、学习机早已被冷落在一旁。每逢赶集,我们便直奔堆满盗版录音带和光盘的三轮车摊,十元三张的SVCD,每张压缩了2部电影。也就是那时,我将周星驰的电影看了个遍,时不时学一学星爷经典的“哈哈哈”大笑,最夸张的是把《大内密探零零发》看了七八遍,几乎能绘声绘色地背诵所有的经典台词,还学着“春花”的样子把头甩来甩去。一部《月光宝盒》,在98年前后就看过,我后来很纳闷为什么在2003年会风靡高校。
2003年入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屋老蒋,家在中国地图的大公鸡鸡冠西北角,我们几个舍友家乡当中距离香港最远的一个寒冷的叫牙克石的小城镇,他带来整整一碟包港片。我常嘲笑他总是看这些过了气的烂片。
的确,很多片子夸张的表演、对内地人刻板地丑化,如今看起来很烂。但是,为什么一块弹丸之地生产的与我们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的片子,曾经乃至当下都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星爷片子里时不时爆出的荤段子、成龙片子里幽默、古惑仔中弥漫的年少轻狂……我无力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给予一个学术的解读,也许,港片从某种程度填补了很多与我一样的年轻人躁动青春的空虚。港片很假,但是却不虚伪,充满了对伪善、强权的戏谑。它夸张地描述人们对性、金钱、权力的需求,没有说教、没有历史感、没有社会发展的沉重,它很直接,直接面对人的感官和心理需要,观众可以放纵地笑、放纵地感受惊心动魄。它来自一个遥远的资本主义前沿,和我们有着最近的文化背景,观众可以任意驰骋他们对一个“彼岸”的想象,那个世界似乎更自由、更刺激、更美好。
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至中国的乡村,县城里的文化馆、电影院沦落为廉价商品的卖场,新华书店充斥着考试辅导书的时候;当年轻的心在陌生的充满机遇、诱惑和不安全感的大城市漂流的时候。港片也许能够提供一种慰藉,在录像厅、在路边的电视、在廉价DVD机上,填补着躁动着的青春心灵。而今,可能在那个意义上的港片时代已经逝去了,年轻人更乐衷在网吧用游戏打发时间。
如今,港片的流行度大不如前了,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提升,但是由港片曾经带来的那种新奇喜悦和满足感恐怕也难以重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