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书 名:语用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书 号:978-7-5192-4321-0
作 者:仇云龙,程刚 编著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C i p分类:I046
C i p核准号:2018025000
主 题 词:文学翻译-研究
出版时间:2018.3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6.75
页 数:108
字 数:120千字
定 价:28.00元
作者简介:
仇云龙,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第二批“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撰写的有关语言学、外语教育、英美文学三个方向的论文均曾发表在CSSCI检索刊物上,主持、参与项目10余项,获得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教学成果奖、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奖项。
程刚,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美国圣母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中国语用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典籍英译。出版译著1部、教材6部,发表论文7篇,主持校级项目1项。
内容提要:
略
编辑推荐: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聚焦文学翻译的全过程,着重透视当下学术界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用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展开详尽的分析,对应用方式及研究结论进行深刻的评述,并就相关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研究主要关涉的语用学理论有: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顺应论,并重点阐述了上述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从文学翻译的内容、特征、方法三个方面阐述文学翻译概况。第二章主要探讨语用学的研究路径及其与文学翻译的相融性。第三章在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进行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探讨会话含义理论概观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第四章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第五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第六章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
目 录:
第一章 语用学与文学翻译 001
一、语用学如何与文学翻译相遇? 003
二、文学翻译的特征和方法 008
第二章 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013
一、会话含义理论概观 015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9
第三章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029
一、语言顺应论概观 031
二、语言顺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34
第四章 关联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043
一、关联论概观 045
二、关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49
第五章 指示语与文学翻译 067
一、指示语概观 069
二、指示语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78
参考文献 097
文 摘:
第一章 语用学与文学翻译
一、语用学如何与文学翻译相遇?
本书旨在从语用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现象进行观照。从某一理论视角分析某类现象,首先需要回答的便是二者的相融性问题。
(一)语用学
1.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
语用学理论发轫于语言哲学。Morris (1938)从符号学的角度给出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定义:
Syntax is the study of the formal relation of one sign with another,semantics deal with the relation of sings to what they denote, andpragmatics addresses the relation of signs to their users and interpreters.
Huang(2009:2)
从此定义可以看出,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现举一例简要说明:
在职场中,通常下级称呼上级会用“您”,用你便显得不礼貌。但倘若上下级之间是父子关系,指示语的选择可能就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如果二人在公司谈事,旁边又有他人在场,通常情况下儿子会选择“您”而非“爸”或“你”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因为此时二人的身份主要是机构中的下级和上级。但如果二人下班后聊家长里短,可能儿子会选择“爸”或“你”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因为此时二人的身份主要是子与父。“您”、“爸”、“你”的使用与这对父子(当然如果儿子说话时有第三方在场的话,第三方也应被考虑在内)之间的关系便是语用学的关注点。
2.语境意义和隐含意义
语用学研究围绕意义进行,语用学聚焦的意义主要是语境意义(contextualmeaning)和隐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
先举一例来说明语境意义:
原文
Coffee,please.
译文
请喝咖啡。
莫爱屏( 2011: 89)
例句的译文只能说在某种语境下是对的,因为该例中的原文话语根据不同的语境可被译成如下几种不同的译文:
译文1
请来杯咖啡。
译文1可能发生的语境是:说话人在咖啡店/食杂店向店员点咖啡。
译文2
请喝咖啡。
译文2可能发生的语境是:说话人是咖啡店/食杂店里的店员,他把咖啡端给客人。
由此可见,语境变化对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会产生影响。这种语境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除了聚焦语境意义,语用学还特别关注隐含意义。
什么是隐含意义?举一例说明:
A:Who invited you for dinner?
B:Somebody.
A问B与谁一同用餐,B并没有给出人名而是说“Somebody”,A可以推断出答语的隐含意义,即B不想透露请客人的姓名。在这种情况下,A便不再适合追问下去,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
3.主要的语用学理论
Huang(2009:4)对当今语用学流派进行了二分,分为英美学派(Anglo American school)和欧洲大陆学派(European Continental school),认为前者秉持“分相论”,后者秉持“综观论”。这种划分方式在Levinson(1983)中已经显现,英美学派、欧洲大陆学派的二分也为学界广泛接受。
然而,维索尔伦(Verschueren)却质疑这种二分。Verschueren指出:欧洲大陆语用学者并未形成一个学派;“英美语用学派”中深耕的部分话题具有浓重的欧洲大陆印记,而“语言顺应论”则发轫于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瑞斯提出的宽式语用界定;雅各布·梅、简-奥拉·奥斯特曼等部分欧洲大陆语用学者采用综观的方式进行语用学分析,但也认同“分相论”。因而,这种基于地缘的语用学流派划分并不合适(仇云龙,2016:40)。
抛开学派划分不谈,会话含义理论(theory of 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语言顺应论(framework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等理论的相继出现推助了语用学的发展,学者们也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现象的研究中。本书将从这些视角出发,基于先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现象展现语用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