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跟诊一个月,对抑郁的新认识

1原来我得的不是“抑郁症”
精神科跟诊一个月,目睹了很多因抑郁前来的求助者。很多人的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已经感觉康复,前来减药;也有的“三低”明显,发呆发愣交流困难。但过程中发现,大夫们在写诊断时,极少能看到“抑郁症”字样,大多会写“抑郁状态”。
难道是怕吓坏病人,大夫们故意把病症写轻一些吗?
事实并非如此。原来“抑郁症”跟我们日常所说的“抑郁”有很大区别。
很多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往往存在现实烦恼,如家庭矛盾、下岗离职、亲人病逝、人际冲突等。当抑郁情绪久久无法化解时,会进一步产生失眠、想哭、浑身疼痛、难受、大脑迟钝、兴趣减退等症状。这一类,由“现实烦恼”导致的抑郁,都不是医学意义上指代的“抑郁症”。
而真正的“抑郁症”是内源性的。
啥叫内源性?就是他们的家庭合睦、人际和谐、物质精神生活充实,但是毫无缘由地,他们“竟然”也抑郁了!这类大脑神经递质“莫名”异常等生物因素导致的抑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抑郁症”。另外,翻看病人的家族病史,往往有很高概率会发现抑郁症的影子。
百沫跟诊的这一个多月,尚未见到一例属于该种情况的“抑郁症”。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抑郁了,也许你的抑郁并非天生,大有可救。
2“扭曲认知”知多少
上一次我们谈到了伯恩斯新情绪理论“十大认知扭曲”的前5条,因为他们是理解并纠正不良认知、化解抑郁情绪所必需的第一步,因此理解和识别十分重要。
你还记得多少呢?如果说一条也不记得了,那也很正常,复习一下,再次加深印象。
1)非此即彼思维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你认为自己没有达到自己要的“100分”,自己就会失败得一塌糊涂。你的世界里非黑即白,你忘记了,除了结果不及预期外,过程中还有坚持不懈等无数的宝贵品质,以及充满愉悦的体验和感悟。
有时候,因为你把目标定的过高,注定会感觉挫败。对自己少一点严厉吧。
2)以偏概全
被鸟屎砸中了一次脑袋,就会每次去公园都会被鸟屎砸中吗?被喜欢的姑娘拒绝一次,就会次次被拒绝而孤独终老吗?
当然不是。可你认为倒霉的事发生过一次,就会反复发生,这么想时,你就是典型地在运用以偏概全了。
3)心里过滤
你跟老公吵架,你开始数落他的一无是处,以及他对你如何不用心,边说还边伤心地哭了起来。难道你忘记了当时你生病时是谁急着买药带你看急症,你生日时又是谁送了你礼物吗。
是的,现在你想起来了,可是当你抑郁和情绪消极时,好像自动过滤掉了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只剩下悲悲戚戚。记得,凡事都有两面性,否则你就是在心里过滤了。
4)否定正面思考
有人表扬你工作能力强,你可能认为那不过是恭维和套路罢了,ta内心并不真的那么想。你考了年纪第一,你认为自己恰好走了狗屎运,考前复习了难倒大家的题。
总之,对于别人的肯定和你取得的良好表现,你都不认同,并且极力搜集证据来驳倒那些对自己的肯定。你否定正面思考的功力极深,就向做句式练习一样自然,瞬间就把肯定句变成否定句。
5)妄下结论
你似乎具备“读心术”的超能力,你在神采奕奕发表项目方案时,突然看到领导打着哈欠看了几眼手机,你顿时灰心丧气,感觉领导对你的方案毫无兴趣,认为自己的方案简直烂透了。或者你给朋友打电话,一连打了几个朋友也没接,你便认定朋友根本不想接你的电话。
你似乎能够看透别人对你的消极想法,并且坚信无疑。你才不愿意相信领导昨晚孩子生病,朋友手机落在了家里呢。没有其他可能性,一切都是针对你的。
以上就是上次提到了5种扭曲认知。虽然在我们看来每一种都极其荒谬,可是到了现实中却不知不觉中备受干扰。
如果你能理解并且识别出他们,那么你就为自己的情绪改善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
趁热打铁,今天将剩下的5种也认识一下。

3十大扭曲认知·续
6)放大和缩小
你坚信自己无足轻重、一事无成,因此一遇到自己的优点,你就将其无限缩小,一遇到自己的缺点就将其无限放大。你承认自己有优点,不过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你抓住自己芝麻大小的缺点不能放手,并且坚信这毁了一切。我敢打赌,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肯定会用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标准。
就这样,你对自己使用双重标准,对自己如此不公,还认为自己理应被如此虐待。
7)情绪化推理
你不能区别情绪和事实。你买的礼物妈妈并没有表现出期待中的惊喜,你很失望:“我感觉很糟糕,我肯定是个不贴心的孩子”,即使原因是由于妈妈的身体不佳。或者,“因为我觉得自卑,那我可能是个没用的废物”。
你将情绪当成事实判断的依据,而情绪其实只是想法和信念的反应,如果信念是歪曲的,那么情绪就不能反映事实。因此你要识别出用情绪推理的灾难性,监测自己的扭曲认知。
8)“应该”句式
生活中可能处处都能发现“应该”的句式。当我们认为他人“应该”守时、老板“应该”给我们升职加薪,而当对方却没有达到这些“应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深重的怨气?
又如,当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应该”今天读完这本书、“应该”让每个人都满意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深深的自责和对自己的痛恨?
你会发现“应该/不应该”句式时刻左右着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的负面情绪里,简直是在给我们愤怒和内疚的情绪火上浇油。
9)乱贴标签
贴标签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比如你收到了老师的一封书信,告知孩子最近一个学期成绩下滑严重。你开始自责“我就是个坏妈妈”,继而你又便开始搜寻你做过的每一件“坏事”,如,经常加班、不陪孩子、没有定期跟孩子聊天……并且没完没了。在这个标签下,你只能看到自己做过的“蠢事”。
而其实你真正想做的可能是:更多地陪陪孩子,希望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可是你完全没有发现,自己把精力用在了自我检讨上,最后只能沉浸在自怨自哀的悲伤情绪中,对现实起不到一点帮助。贴标签就是这样一种与“问题解决”思维背道而驰的扭曲思维,将“有问题的人”与“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混为一谈。
10)罪责归己
你认为发生一件不幸的事或者不满意的结果,全都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或者你会认为即使后果不是自己直接导致,但没能阻止事态的发展,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
你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感,想要对所有的事负责到底。
可是这现实吗?你并不是神明,你能做到的也许只是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去影响周围。如果后果依然不能让人满意,那么也与你无关。
以上就是对十大扭曲认知的介绍,大部分抑郁情绪的产生都是来源于这些扭曲的认知。如果你能理解这些不合理认知的扭曲性,那么你就为应对抑郁情绪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具体的“战术”还会在今后的文章中逐步展开。
4有趣的情绪理论
情绪究竟反映的是什么?
情绪是我们认为自己的需要 是否被满足。当我们认为内心需要被满足时,我们就表现出愉快、幸福等正面的情绪;而当认为内心需要不被满足时,会表现出伤心、愤怒等负面情绪。
当我们认识到情绪、认知以及需要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就可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内心。
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即具备科学的认知能力。如果你不高兴了,那么说明你要的不是眼前的这个结果。你高兴了,那就说明你的选择正是对内心的顺应。
乔布斯说过的“follow your heart”,也许就是让我们学着运用情绪去理解自己真正的追寻。
当然,追求所爱不意味着任性妄为,我们要发展顺应社会原则的需要,而这个可能需要更深刻的智慧和修炼。
案例分享
对照以上十种扭曲认知,看看下面的案例,我们来试一试自己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吧。
如果觉得没有思路,可以反复多看几遍对十种扭曲认知的总结,或者跟身边同样关心情绪问题的朋友,分享讨论一下吧。
案例
你是一位家庭主妇,你的丈夫只是不满的抱怨你把牛肉烧老了,可你的心却突然下沉,你这样想:“我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总是什么事都做不好。我为他做牛做马,可看看这就是我所有的回报!这个混蛋!”这些想法让你悲愤交加。
你觉得是哪些扭曲认知在捣鬼呢?
试着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或者感受,
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学到更多。
—END—
微信公众号:danli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