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VS 5%
看了许知远采访马东的那一期,感慨良多。
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许知远一直以自己锋芒外露的优越感而存在着,他是挞伐道义的媒体人,是保持愤怒的自由公民,是心存清高的自恋者;相比,马东就讨喜太多,观点鲜明但中庸,深谙大众文化之道,在娱乐和文化传播的领域中小心翼翼的防止剑走偏锋,有着商业的敏锐,又保有文化的批判,68年生人始终对新鲜事物抱持好奇心,这让我一个85后也心生汗颜,对他的认知着实改观不少。
我觉得我的生命底色是悲凉的,我透过新鲜的事物去获取幸福感。在面对世界的问题上,你选择的是愤怒,而我选择的是悲凉,悲凉是因为无力反抗。
马东对许知远如是说。他做的《奇葩说》虽然是闹腾腾的一出喜剧,但从辩题的选择上大抵还是透出了一股无奈的悲凉感。他用戏谑的态度令一些公共议题进入大众视野,虽然表演的成分居多,但娱乐似乎就是娱乐。我们时常争论的问题是,文化究竟该不该被大众消费,艺术是不是应该将大众拒之门外。
1949年以前,中国的识字率只有5%,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是由5%的人去传承的……现在的识字率达到了95%,这95%的声音通过自媒体开始让大家听到……世界上只有5%的人愿意去传承文化,了解过去,剩下的95%的人都只是在过生活。
许知远面对社会大多数人不追求精致的态度表达了疑问,马东非常淡然的消解了他的疑问,他觉得95%的人没有愿望去获得精致。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95%的人构成了世界的基调与底色,5%的人去完成五彩缤纷的使命,没有好或不好,大家都只是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已。当然曾经我也会鄙夷快手、前任之类的大众娱乐消费品,但似乎也并不是看《三块广告牌》《十三邀》就显得高明许多。
但不管怎样,还是庆幸自己无意识中活成了那5%的一小撮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