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咳嗽之水气上冲诸条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案:服完小青龙汤,出现『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痹』,体虚已明著,小青龙汤不能继续用。但水气上冲未止,仍然有多唾口燥、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案:上冲之气小了,但咳嗽更严重,且有胸满的,桂枝治逆气可去,加干姜温肺胃,细辛宣肺,细辛是阴证风药。可见冲气跟水饮严格来说是两回事。逆气挟水饮才是水气上冲。
案:题外话,训诂而言,饮即水,日本人称呼水毒有道理。但痰不是水,痰是浊,与宿食(或说食积)同类。从内经上讲,水谷精微而言,饮是水精微的败坏形式,痰是谷精微的败坏形式。读书不能死于句下,要读懂意思。借用日本人的概念,痰即谷毒(或者食毒)。
案:明白训诂,就清楚饮食二字,饮是饮,食是食。饮对应水,食对应谷。所谓饮水,食谷是也。奈何今人连字都读不懂。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案:细辛、干姜温肺宣肺,收到疗效,咳满皆止,但引动中焦水气上冲。故用半夏从阳明府排水饮。严格来说,上一条是存在有判断错误。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案:其人水肿,风水证。虚人不敢用麻黄,用杏仁代替。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案:胃热,用大黄恐怕过峻,宜用石膏。经文可能怕石膏凉肺,与干姜、细辛拮抗,故不用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案:心下者,中焦。半夏能入中焦,用半夏滑之。
-
我还活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30 06: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