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不过自己阅读不太随大流,毕竟阅读是自己的事情,不愿被外界干扰。但自己愿意接受那些无意间闯入自己视野的书,偶然也好,必然也好,让我没有错过这样一本书,对此我心怀感激,满心欢喜。一个人总是被偶然改造,我们称之为命运也好,运气也罢,事情就是那样发生着,变化着,由此指引我们的一生,只愿我们不曾辜负。
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会说这是一本鸡汤,有人会说它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有人也会说它是一本发现自我灵性的书,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一个人之所以对某些东西有所偏爱,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有与之共鸣之处,书也是一样,你喜欢一本书,一定是这本书的某些观点,和你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作者替你表达出来了,使自己内心原本模糊的想法得以清晰的呈现。
一个人的成熟是源于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而绝不是来自于对外界的看法,那样是片面的,也是肤浅的。不了解自己,就如浮萍一般,飘飘荡荡,游走世间。一本书,终归是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但书却为你提供了一个视角,一种途径,让我们去不断接近自己,接近真理。
原文内容摘录及简评
自律
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
简评:人呢,总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就会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那是因为没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如果能明白,就会知道这句话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是那么可爱,那么富有生机。
2、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承受面对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
简评:一度以为自己人生走了很多弯路,把平坦的路,走的曲曲折折。可那毕竟是以为,并无法证实,也许看似曲折的路,才是真正的捷径。
3、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简评:人是逃不掉的,所以就放弃逃跑的念想吧。惟有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问题,直面痛苦,一个人才能获得幸福。
关于儿童教育的几个观点4~7
4、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使孩子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
简评: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成长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自己的成长模式就是不健康的,怎么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故步自封,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可以学习。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多学习,做好榜样,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幸福,而不会成为父母和社会的负担,父母也因孩子的幸福而幸福。(5岁至12岁,是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最佳时机,孩子会终身受益)
5、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简评:爱,是让这个世界美好的主要源泉。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爱呢?爱不是索取,也不是无原则的给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而信任不能以手段获取,只能有真心的付出来建立,家长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孩子是单纯的,他们能感受到父母是否真诚。真诚的关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除了父母什么都没有,父母是就是他们的一切。
6、父母的白色谎言不是对孩子的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让他们无法了解到有关金钱、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他方面的真实情景。孩子接触的不是诚实的榜样,而是掩饰、隐瞒和怯懦。
简评:不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不要低估孩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尽量诚实的面对孩子,让孩子了解真实的情况,但也要注意保护好孩子。
7、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完全不同,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热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要理性地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简评:很多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权威的,让孩子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却从不给出理由,只以对错来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其实是不理解的,也不会接受的。即便当时认错,但心里其实是反抗的,这样会削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破坏联系的纽带。作为父母,首先得完善自我,了解自我,只有真正的理解自己,才会理解孩子,才会教育好孩子。
8、问题不会消失,它仍然继续存在,仍然妨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9、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埃里克·弗洛姆《逃避自由》,希尔德·布鲁茨在《心理学研究》一书中也提到,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简评:逃避本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这在原始社会可以让人避免野兽的袭击,提高生存的机率。但对于处于人身相对安全的环境时,这是的逃避,便成为我们的心理问题,成为一种负担,成为我们自欺欺人的工具,让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10、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的方法。
简评:如果仔细回想,细细品味,带给我们更多痛苦的事情,莫不是自己自欺欺人所导致的后果,不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视事实,必将受到自己的惩罚。
爱是什么?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1、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2、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
3、在我们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简评:两个人在一起,只有互相滋养,才会让爱得以生长,才能让心智趋于成熟,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却需要回应,任何单方面的付出与行动是无济于事的。
4、坠入情网,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此为基础。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的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我们和爱人的心智其实都还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养。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简评:恋爱更像是占有,占有对方的思想,身体、时间、空间,真爱却是帮助对方心智成长,也让自己心智成长。
5、依赖性: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6、消极性人格失调症:他们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
7、想要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的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简评:爱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一个人不能忍受独处,就必然不了解自己,必然依附他人而存在。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两个人一定是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选择在一起,为了更好的促进彼此,而不是为了索取爱,因为爱本身他们各自都已经有了。
8、关于爱,爱个抽象的字眼,由于爱的含义太过笼统,很容易遭到误解和滥用,从而妨碍了我们接触爱的真谛。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这和坠入情网极为类似,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这样的爱不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对心智成熟也无帮助,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当然,这样的情感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成为爱的基础,但是,要拥有健全完善的婚姻,要养育健康成熟的子女,要实现整个人类的心灵的进步,需要的远远不仅如此。
9、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拓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10、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是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11、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12、爱的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13、人生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简评:太经典,无法评论。
14、批评他人很件容易的事,但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15、父母爱孩子,就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子女指出自己的错误。同样,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
简评:作者看待问题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人的内心是那么脆弱,总接受不了批评,总是不愿意面对问题,面对冲突,这可能也是导致关系破裂的根源吧。毕竟逃避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16、你爱的越深,就会越加谦虚,而不是自私和傲慢。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
17、浅水喧闹,潭深无波。真正掌握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感情更为深刻和成熟。
18、人生何其短暂!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的特定对象。许多人把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想以实际行动去滋养他们的心灵,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却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及早选择放弃,因为你不管如何倾注自己的爱,都无法使对方的心灵获得成长,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种粮食,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的爱,珍贵而有限,应该倍加珍惜,妥善利用。
19、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以成长,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20、因惧怕孤独而选择婚姻,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带来的风险。
简评:因为孤独而结合的恋情,也注定不会长久,人格不独立是根源。
阅读小结
这本书来来回回翻阅了几遍,读书笔记也做了几天,文字也都是自己一个个码的,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用更简单的软件操作代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作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过于深刻,自己害怕曲解了作者真实想表达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在打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书的理解。
这篇读书笔记只记录了这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即自律和爱,第三章和第四章涉及到哲学和宗教领域,内容相对较为深入,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通过阅读原书来了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哲学、宗教甚至是科学,其实都是一家的,都是为了去认识和了解一个更加宏大和神秘的未知事物,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良心驱使我把这篇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个介质打开一扇门,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爱情,认识婚姻,认识孩子的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人一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的完整。一切美的、善的,都会让我们更加趋于真我,谁不想有一个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如果你内心依然有这份执着和追求,这本书应该会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