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2007年7月)
短期来伦敦玩的人多数喜欢看看白金汉宫、议会、大本钟、唐宁街、塔桥、大英博物馆这些经典的地段。初次到访的人不看确实可惜,所以我一般也会推荐。上一次有个朋友来,说要去看伦敦塔。我以前去过不少次,早就看腻了。何况她7年以前来的时候,明明是我陪着她逛的伦敦塔。老姐姐记性不好,还要去。不知道再去一遍有什么意义,人山人海的,还不如买本画册回家躺床上看。于是我暗中使了一个坏,领着她先逛金融城,说是绕道过去。朋友开始还惦着我们什么时候去看伦敦塔,后来在我一边走一边满嘴吐白沫地倒空了半肚子的故事后,她在金融城里逛得流连忘返。到了塔桥,队伍排到了很远,来不及进去了,在外面照了几张相走人。我想她大概又遗憾又不遗憾。
经过如此的推销,连我自己都觉得金融城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仔细聊一回它有点对不起我自己了。
去金融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到了周末,空空荡荡,大街上除了你自己,连个人毛都看不着。和熙熙攘攘的泰晤士河边的景点大不一样。除此以外,金融城是伦敦老派、新派、现代派、后现代派、超现代派、置顶未来现代摩登风流派等等各派建筑汇聚的地方。这里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很多,慢慢走慢慢看,常常碰到强烈的视觉反差,也应该算是一种享受吧。因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近,窄的地方也就十米左右,加上高层建筑多,无论是仰视,还是直视,你最多看到一个窄缝,平时七拐八拐的总能感受到柳暗花明。除此以外,对于我来说,领人逛金融城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好处,这里的建筑高,空间窄,要拍到此一游的照片不很容易。这样可以迫使同游的朋友们只照建筑不照自己,省时又省力,嘿嘿。
离金融城很近就是伦敦东区。这里是伦敦比较穷的人住的地方。在历史上是外来移民的聚居地。新来的人在这里落脚,等站住脚了再往西面移动,所以又称伦敦的旋转门,取其一拨推着一拨往前走的意思。据说很多很多年以前,中国来的船只在伦敦东部卸货,所以这一代能看到很多中国的海员。一次我们去逛那里的一家小画廊,居然发现里面有发黄了的铅笔画,画的是清朝的中国海员,还都梳着辫子。如果真是很多年以前的画,应该挺有纪念意义。可惜,一问价,挺贵,我胆小,没敢买。后来中国来的移民很多也在东区驻扎,有不少人还和英国女人结了婚。当时伦敦东区的英国女人也是工人阶级家庭出来,她们愿意嫁给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人有英国白人工人所不具有的美德:不酗酒,不胡来,赚钱养家。记得BBC放过一部纪录片,后代混血儿们谈起家里的老人,娓娓道来,很感动人。
这里比较早正成气候的外来移民群体是犹太人。当年犹太人在伦敦也算是比较破落的。很多人在这里从事手工业活动和经商。英国《学徒》节目里面的那位大老板就是犹太人。号称从小在伦敦东区长大,在这里起家。现在这一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多。英国有名的Brick Lane就在这里。前一度还有一本同名的畅销小说,就是介绍居住在这一带的印巴移民的生活。
别看Brick Lane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这些年倒成了伦敦夜生活和文化生活很in的地方。原来大大小小的仓库和厂房都改装成了酒馆和饭馆。这里现在还成了艺术展览聚集的地方。听说是因为场地便宜,空间大。伦敦时装节的时候,有的场次就在这里举办。大概和北京的厂房走秀是一个概念。经常有朋友问,去Brick Lane怎么样?我反正是没去过几次,觉得男男女女的深更半夜的拿着个酒杯,在阴暗的角落里,挤在垃圾堆旁边调情实在不是我的嗜好。
我倒是白天去逛过。赶上过一次印巴人的传统节日。里面人山人海,街道两边都是卖衣料,小吃的摊位。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纱丽,五颜六色的很是晃眼。一眼望去,简直就是印度内陆城市里能看到的集市。没有集市的时候也显得挺繁忙,小商店、小饭馆特别多。基本上都是印度餐馆。商店也是象印度的商店一样乱糟糟,可是又乱中有序。这个序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反正该吵吵的也吵吵了,该瞪眼的也瞪眼了,最后生意该做的也做了,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来伦敦游玩的人,如果不是为了检查卫生,也不是为了购物,也不是为了品尝美食,也不是为了看俊男靓女,而就是为了赶伦敦人爱赶的时髦,并不介意脏乱差,东区特别是Brick Lane应该算是比较有特色的去处。至少能落得一个酷。
经过如此的推销,连我自己都觉得金融城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仔细聊一回它有点对不起我自己了。
去金融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到了周末,空空荡荡,大街上除了你自己,连个人毛都看不着。和熙熙攘攘的泰晤士河边的景点大不一样。除此以外,金融城是伦敦老派、新派、现代派、后现代派、超现代派、置顶未来现代摩登风流派等等各派建筑汇聚的地方。这里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很多,慢慢走慢慢看,常常碰到强烈的视觉反差,也应该算是一种享受吧。因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近,窄的地方也就十米左右,加上高层建筑多,无论是仰视,还是直视,你最多看到一个窄缝,平时七拐八拐的总能感受到柳暗花明。除此以外,对于我来说,领人逛金融城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好处,这里的建筑高,空间窄,要拍到此一游的照片不很容易。这样可以迫使同游的朋友们只照建筑不照自己,省时又省力,嘿嘿。
离金融城很近就是伦敦东区。这里是伦敦比较穷的人住的地方。在历史上是外来移民的聚居地。新来的人在这里落脚,等站住脚了再往西面移动,所以又称伦敦的旋转门,取其一拨推着一拨往前走的意思。据说很多很多年以前,中国来的船只在伦敦东部卸货,所以这一代能看到很多中国的海员。一次我们去逛那里的一家小画廊,居然发现里面有发黄了的铅笔画,画的是清朝的中国海员,还都梳着辫子。如果真是很多年以前的画,应该挺有纪念意义。可惜,一问价,挺贵,我胆小,没敢买。后来中国来的移民很多也在东区驻扎,有不少人还和英国女人结了婚。当时伦敦东区的英国女人也是工人阶级家庭出来,她们愿意嫁给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人有英国白人工人所不具有的美德:不酗酒,不胡来,赚钱养家。记得BBC放过一部纪录片,后代混血儿们谈起家里的老人,娓娓道来,很感动人。
这里比较早正成气候的外来移民群体是犹太人。当年犹太人在伦敦也算是比较破落的。很多人在这里从事手工业活动和经商。英国《学徒》节目里面的那位大老板就是犹太人。号称从小在伦敦东区长大,在这里起家。现在这一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多。英国有名的Brick Lane就在这里。前一度还有一本同名的畅销小说,就是介绍居住在这一带的印巴移民的生活。
别看Brick Lane看上去破破烂烂的,这些年倒成了伦敦夜生活和文化生活很in的地方。原来大大小小的仓库和厂房都改装成了酒馆和饭馆。这里现在还成了艺术展览聚集的地方。听说是因为场地便宜,空间大。伦敦时装节的时候,有的场次就在这里举办。大概和北京的厂房走秀是一个概念。经常有朋友问,去Brick Lane怎么样?我反正是没去过几次,觉得男男女女的深更半夜的拿着个酒杯,在阴暗的角落里,挤在垃圾堆旁边调情实在不是我的嗜好。
我倒是白天去逛过。赶上过一次印巴人的传统节日。里面人山人海,街道两边都是卖衣料,小吃的摊位。所有的女人都穿着纱丽,五颜六色的很是晃眼。一眼望去,简直就是印度内陆城市里能看到的集市。没有集市的时候也显得挺繁忙,小商店、小饭馆特别多。基本上都是印度餐馆。商店也是象印度的商店一样乱糟糟,可是又乱中有序。这个序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反正该吵吵的也吵吵了,该瞪眼的也瞪眼了,最后生意该做的也做了,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来伦敦游玩的人,如果不是为了检查卫生,也不是为了购物,也不是为了品尝美食,也不是为了看俊男靓女,而就是为了赶伦敦人爱赶的时髦,并不介意脏乱差,东区特别是Brick Lane应该算是比较有特色的去处。至少能落得一个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