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健花鸟扇面
藏品介绍
【产品信息】
作者:贾广健
形制:扇面
材质:宣纸
题材:花鸟
数量:1幅
尺寸:2平尺
【价值分析】
1、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成为在此陈列美术作品年龄最小的艺术家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中国文联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2001年,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绿水接天碧》,成为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美术作品年龄最小的艺术家;2006年,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巨幅作品《馨香远闻》。此外,作品还被中国画研究院、深圳美术馆、中国文联、天安门城楼、银川美术馆等机构珍藏。出版《贾广健工笔花鸟册》《名家名画——贾广健作品》《工笔花卉技法》《贾广健画展作品集》等十余种专著。
2、享誉国内外画坛,作品广受好评,荣登胡润艺术榜,以斐然成绩跻身当代一线画家之列
出访并参加在法国、日本、泰国等举办的“中国美术周”及“当代中国画家作品展”,并出访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进行艺术考察,作品得到国外机构及个人的广泛好评。2008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9-2008”中国画作品展。贾广健的花鸟作品以一种幽雅高洁的气韵享誉国内外画坛,并广受追捧。2014年,作品《月是故乡明》拍卖价格高达483万元;同年,作品《夏荷图》以437万元价格成拍;2012年,《香冷红衣》拍卖价格达161万元;2015年,以2951万元总成交额荣登《2015胡润艺术榜》榜单。如此成就,跻身当代一线画家之列,实至名归。
3、全才花鸟画画家,以典雅、富贵、精致、浪漫的绘画语言,被誉为开一代先锋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称为全才花鸟画画家的贾广健,其作品有着很强的典雅气息,传承着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时代赋予花鸟画的新的形式语言意趣。笔墨纯正、设色雅致、品味无穷,给人带来一种纯净高雅的艺术美和堂堂正正民族文化气象,其潇洒笔墨的背后是质朴、自然、真诚与空灵。可以说,他的写意花鸟更具有生命气息和时代气息,溶入了作为当代画家面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和情境,并加入了当代审美,从而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使中国绘画在当代更加亮丽多彩。他用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典雅、富贵、精致、浪漫”的盛世风范,在当代花鸟画坛,被誉为开一代先锋的代表人物之一。
4、融写意技法和没骨技法为一体的花鸟画精品,咫尺扇面间尽显高古灵动韵味
扇面,自古就是袖怀雅物,文人象征。宋元以来,团扇和折扇扇面书画艺术不乏精品,既是盈握可赏的艺术品,又是执手纳凉的实用器。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富含韵律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方寸之间尽现大千世界。因其形制特殊,空间有限,构图和布局都别有难度,创作时容易造成形象的倾斜和总体画面的不平衡,没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不会轻易尝试扇面创作。贾广健花鸟扇面,挥洒自然,法度严谨,融写意技法和没骨技法为一体的花鸟画精品,使其作品放逸之中不失精严,笔墨磊落、色墨浑然,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清新气象,颇具宋元花鸟意境,温润古雅耐人寻味。
【人物介绍】
贾广健,河北永清县人,1964年1月生。1984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9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中国文联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被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国画院专职画家、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青联常委。
出版《当代名家工笔花鸟精品——贾广健》《贾广健工笔花鸟》《贾广健扇面——没骨花卉》《当代中国画名家——贾广健》等专著专集十余种。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中国文联、人民美术出版社、深圳美术馆、天安门城楼等及国内外私人珍藏。作品被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传世名画》《1979-1999中国美术》《现代中国花鸟画全集》等数十种大型画册;《美术》《国画家》《国画世界》《中国书画》《东方美术》《新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等作专题介绍。
艺术历程:
2004年,应邀赴台湾参加“大陆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展”。在中华荷园咏荷馆举办“贾广健中国画展”。获“黄宾虹奖”。参加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
2005年,参加文化部中国研究院“回望——中国画展”。参加中国美术创作院“南北花鸟画展”。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中国美术周”及“当代中国画家作品展”并出访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
2006年,应邀参加中国工笔画第六届大展。由澳门市政厅主办“静默的诗情--贾广健中国画展”。参加在日本展出的“当代中国画家作品展”并出访日本。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巨幅作品《馨香远闻》。
2007年,在保定市举办“贾广健中国画作品展”。参加在中国艺术节,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冷碧新秋》获优秀作品奖。调中国国家画院任专职画家。
2008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2007院展。参加在泰国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家作品展”并访问泰国。赴英国进行艺术考察。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中国画作品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2008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参加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展(特邀)。
【名家点评】
贾广健的绘画中,内蕴着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即传统和创作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同样也已经讨论了很多年,甚至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最主要的一个课题——是继承传统还是反传统,或者是部分的继承传统另辟蹊径。贾广健在自己的绘画里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定位,他的画虽然比较传统,但是仍然极有新意,并有他自己的创造内在其中,他的画与古人不同,与别人亦不同。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时风下,他主张什么,他的作品是不会说假话的,从他的作品看,他应当并不主张过于强调创新与张扬个性,因为过于张扬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麻烦、出现问题,我对他的这个观点比较欣赏。
——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
贾广健的花鸟画又是丰富多样的。他对笔墨的领悟使他的写意花鸟即挥洒自然、章法谨严,并把大写意花鸟画放浪不羁的笔法与小写意严整、传达的特色融合在一起,使他的花鸟画放逸之中不失法度。笔墨磊落、色墨浑然,有若风形雨散、润色开花的清新气象,温润古雅而耐人玩味。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
【文化解读】
1、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简称中国美协)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美术界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目前有团体会员32个,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美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协。个人会员15500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组成主席团。主席团任命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代表大会决议。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团执行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驻会副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址设在北京。
2、写意花鸟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绘画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可以说水墨梅竹是文人画理论的实践。因此水墨梅竹一经出现,立即被士大夫掌握,作为感事抒情的艺术形式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南宋画家梁楷是由工笔画转向大泼墨画的先驱人物,他的出现奠定了泼墨画正式画风的格局,揭开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充分运用“减笔”“大写意”等绘画技法,突破了当时的院体山水画,将中国画带入了一个丰富全新的艺术世界。
到了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特别是画竹,名家之多,作品流派之广,是任何朝代无与伦比的。元赵孟頫标新立异,主张以书入画,他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书画同源”理论,为其后以水墨变化为主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不再取悦于工丽,以清淡的水墨写意为主,是元代花鸟画的一个特点。
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继而有陈白阳在其水墨写意基础上以生宣纸作画,使水墨韵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徐青藤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是其风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石涛、杨州八怪及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影响极大。
清朝末年,“海上画派”的出现,顿时使嘉庆、道光以来花鸟画冷落的局面为之改变。这个画派起于赵之谦,盛行于任伯年、吴昌硕,独树一帜,放射异彩,对近代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代画坛受其影响的画家有赵云壑、王一亭、诸乐三、王个簃、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不同程度地从吴昌硕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发展各自特长,使得中国写意花鸟画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同面貌。
3、扇面
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的团扇和折叠式的折扇。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画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中,扇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制独特,别具风貌,在书画界占据特殊的地位。历代书画家,无不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将扇子的实用功能与书画的观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扇子的品位,使日常生活物品有了文化内涵,至于名家书画扇,则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收藏。
书画收藏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说法: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扇面收藏长久以来处于传统书画配角地位。其实,扇面书画与卷轴书画相比,虽不及卷轴书画宏大精深,但却有着更为浓厚的装饰意趣。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借国内艺术品市场复苏之势,更多理性的收藏家将目光转向了扇面这一未被充分关注的门类,致使扇面收藏逐渐浮出水面,不仅一般书画拍卖会少不了扇面的身影,而且京、沪众多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大拍中还推出扇面画专场。而扇面画的“稀缺”潜力,使得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在近几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拍出了高价,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追捧。
折扇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画”。扇子由此也成了融诗、书、画、印、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品。自古以来,有名望的书画家,大都在扇子上作过书画,而有级别的藏家,也专门进行书画扇面的收藏。扇画在装帧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扇面直接装裱在画轴中,或镶于镜框中,成为可以挂在墙上的一幅作品。还有一种就是原汁原味的玩法,也就是带着扇骨,可以拿在手里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