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志观
(文章首发于双城记Pathos微信公众平台(ID: eethos))
(上)
将近半个月来,我已先后为平台撰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准备陆续推出并和大家分享。然而,在正式介绍“忆北平”、“书诗曲”和“在沪上”的内容之前,首须完成的,无疑是对“双城记pathos”(eethos)的破题或解题——何为“双城记”,何为“pathos”和“eethos”?——一方面,这是我在首篇文章(《“问题、表达与思考”——只写给朋友的》)中埋下的伏笔;另一方面,这也是展开后续内容的前提。
如果说上一组文章(《双城记:为了重逢的离别》)基本讲清楚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就“pathos”和“eethos”的悬念,我想在这一组文章中慢慢揭晓;如果说上一组文章更多地关注的是“此时”与“此地”,那么,在这一组文章中,我则想再说说“此身”与“此心”——我的情志观。
最早知道“情志”这个词,是通过汪丁丁老师的三篇文章,按照发表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别是:
第一篇是其于2008年1月20日发表在《IT经理世界》上的《情志的消失》一文:
“情感不可败坏,那是什么样子的情感呢?黑格尔美学讲义里面有一术语,王元化译作“情志”(借自刘勰《文心雕龙》)。关于这一概念,元化先生三次撰文考证。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文“pathos”极难翻译,它既是“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也是“世界精神”与个人“志思”的融合。希腊悲剧之感人,这两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英雄人物处于特定历史情境内,他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命运之不可改变。然而在情志的驱使之下,他奋起反抗他的命运,壮美凄凉,遂成悲剧。悲剧之感人,是永恒的。因为人类不可避免地厌倦了随波逐流蝇营狗苟的生活,从而要来反抗他自己的命运。波伏娃在阐释萨特的存在哲学时指出:以自杀凸显生命意义,以“删除”凸显“被删除”的意义,表现了存在主义者的人文关怀。”
第二篇是其于《青年对谈录: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一书中的《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一文:
“挽救我们的生活,唯一途径是情志修养。怎么挽救我们的生活呢,我觉得唯一的途径就是情志修养。黑格尔专门写过这个字,叫pathos,是个希腊字,你们可以查查黑格尔的文学评论。当年王元化系统地解释过这个字,翻译成“情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个人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所寻求的唯一途径就是情志修养。你们父母的那一代的前辈受的是19世纪的影响,什么是19世纪的精神遗产呢?是情志修养,就是指心态很平和,比如药农造假,我也不恨他们。”
第三篇则是其于2015年4月23日发表在《财新网》上的《舒立团队的风骨》一文:
“于是风骨令人想到情志,这是一个难译的希腊单词,eethos,前缀非要有两个字母“e”,因为这是一个长元音,发音如“一”字而不是如“哎”字。黑格尔用这个词表达时代精神通过英雄人物得以彰显,故也有文论家翻译这个单词为“时代精神”,不妥。我更愿意用王元化先生的翻译——“情志”。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之内的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性的,因为他明知命运如此却仍要抗争。命运和性情相互纠缠,直到世界精神通过英雄们彰显自身。这样的精神,谓之“eethos”。也因此,这些悲剧人物创造了历史——惟其不服从命运摆布才构成人类历史,他们被称为“英雄”。历史是英雄们创造的,这是我信奉的英雄史观。”
在上述这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在感受、表达和理解所谓“情志”之前,我试图采用字源学(Etymology)考证这一最早由海德格尔引入现代哲学的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通过“最不容易被污染”的语言的指引,按照丁丁老师所援引和提示的文本内容自行进行检索和确认。
首先,我试图在1996年版的《牛津希腊语词典》(A.Greek-English.Lexicon.Liddell.Scott.Clarendon.Oxford.9th.ed.1996)中检索,但因为这是按照希腊语的词语顺序排列而我几乎完全不通希腊语,因而无奈作罢。
接着,我在英文版Wikipedia分别就“eethos”,“ethos”和“pathos”进行检索,发现并没有“eethos”这个词,“ethos”(ἦθος, ἔθος) 的含义是“the guiding beliefs or ideals that characterize a community, nation, or ideology”,而pathos(πάθος)含义则是“anappeal to the emotions of the audience, and elicits feelings that already reside in them”。
然后,根据网络上署名为“张晓东Sheldon”发表于2011年7月11日的一篇新浪博文,“ethos”源于希腊语词“ethikos”,表示“moral or showing moral character”,并经由拉丁语词“ēthicus”进入英语;而若追溯至更早的语言历史演变,“ethos”则源于一个合成拟构的原始印欧语“swedhe-”——前半部分“swe-”表示“oneself”,后半部分“dhe-”表示“do”,合起来的意思就是“to make one’s own”,后来含义宽泛化成“(自身具有的)行为举止规范”——即道德,也就是ethos的本意。此外,可能由于“sw”发音的脱落故发展成“ethe-”进而演化成“ethos”,表示道德、伦理、种族和民族等含义。而“pathos”最初源于希腊语,其原始含义表示“tosuffer, endure”,并引出一个医学词根“path-”就表示“disease”。与“pathos”同源的拉丁语词根为“pati-”,其派生词passion在后古典时代表示“suffering of Christ on the cross”,而不仅是“激情”所能够诠释的。
此外,补充一下,受同为汪老师的学生且被老师爱誉为“读书种子”的小骑兄的点拨,之所以是“eethos”而非“ethos”是为了凸显希腊语ἔθος首字母需拉长的重音,且“pathos”与“eethos”有共享的词根,但对于古希腊语字源学的考证也因历经千年而显得着实困难。最后,小骑兄还特别提醒我在字源学考证和翻译的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的整体领悟(understanding as translation)的重要性。
而就上述概念的思想史研究内容,总得来说,主要分为两个学术脉络:一个是黑格尔意义下的美学脉络,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下的修辞学脉络:
第一,在黑格尔意义下的美学脉络中,首先,黑格尔把冲突激起人物行动起来的内在要求,借用古希腊人所说的πάθος(pathos)一词来表达,用以表明特定时代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观念,但这种观念在人物身上不是由理智,而是由渗透着理性内容的感情表现出来。黑格尔从他认为是艺术理想时代的希腊艺术中将其概括为“神圣的东西”、“神的内容”或索性就是“神”,因为在古希腊艺术中,古希腊人正是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内容的“神”来表现他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伦理观念的。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使人物性格和他的社会时代联系为一有机的整体。
其次,王元化先生在其所著《读黑格尔》的序言《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中指出,“黑格尔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在美学著作中提出如此深合艺术特征的美学原则。例如,他将古希腊人所说的πάθος(pathos)一词,作为激发人的动作和反动作的内在要求。他说这个字很难译(朱译作"情致绵绵"的情致二字,我以为不妥,姑改译作古代文论中所用的"情志"一词,以求较近似之)”。元化先生进一步指出,“它既不是具有低劣意味的情欲(因为它是“本身合理的情绪方面的力量,是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内容”),也不是经过审慎衡量的理智所形成的思想(因为它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所以情志既非思想又非情感,同时既有思想的某种性质又有感情的某种性质。”
由此,王元化先生不同于朱光潜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中“情致”的译法,而是改译作刘勰《文心雕龙》中所用的“情志”,并指出黑格尔意义下的“情志”是既非思想又非感情,同时既具有思想的某种性质又具有感情的某种性质的。同时,他在《文心雕龙讲疏》一书的《释<情采篇>情志说——关于情志:思想和感情的相互渗透》一文(p188-193)中又补充道,黑格尔意义下的“情志”是用来代表一种“合理的情绪力量”,这种情绪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溺于一己的情好,而是“经过很慎重的衡量考虑来的”,并具有“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并认为这正类似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情志”一词所蕴含的意义。由此观之,王元化正是在结合了刘勰的“情志”说和黑格尔的“情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情志”说的。在王元化看来,刘勰的“情志”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黑格尔的“情志”概念是指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方面的力量,经过王元化的改造“情志”成为沟通主体与作品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凝结在艺术形象中的主体的思想感情——这样“情志”就不仅是审美主体的属性,同时也是审美客体的属性。
在此,补充一下我就此问题向丁丁老师的请教,老师在回信中指出,他后来在查阅文献时意识到中医养生家(如《黄帝内经》)早有相同用语。具体说来,在中医理论中,讲人的心理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统称为情志或情绪,早在《黄帝内经》和《管子·内业篇》中就对情志致病和心理卫生有过详细的描述,而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正式将其列为致病内因。根据汉语翻译尊重惯例的传统,鉴于情志一词早有另外的涵义,老师则认为元化先生的翻译,仍难以通行。
第二,在亚里士多德意义下的修辞学脉络中,其在《修辞学》(On Rhetoric)和《雄辩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中指出,古希腊修辞学认为合格的演讲(或者写作)必须具备ethos,pathos和 logos三个要素。Ethos在希腊语中是人格的意思,转而指“道德可信度”(moral credibility),演讲者在演讲中(尤其是开始)要向观众展示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让观众信任自己;Logos指逻辑,和pathos相对,指的是利用完全的逻辑来说服听众,即“晓之以理”;Pathos的原义是痛苦,当然这里指的是所有深刻的情感,也就是说作者或是演讲者通过煽动受众情绪来达到演讲的目的,即“动之以情”。或者,按照说服学(Persuasion)的观点,“ethos”,“pathos”和“logos”则分别对应的是“信誉证明”、“情感证明”和“逻辑证明”(龚文庠,1994)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于“ethos”,“pathos”和“logos”以及所谓“情志”从字源学、美学和逻辑学三方面考究的全部结果。洋洋洒洒三千字,旁征博引几十处,揪在心里前后近一个月的问题(issue)总算有了一个还能说得过去但终究解决不了的交待了。基于此,我也终于可以谈谈我对以上考究的理解和我的所谓的“情志观”了——然而,这一切,也就只好留给下文再行分说了。
(下)
在《我的情志观》(上)中,我花了近四千字的笔墨分别从字源学、美学和修辞学等三方面,分析、梳理了“pathos”,“eethos” 和所谓“情志”的个中曲折。特别地,在黑格尔美学意义上对于πάθος(pathos)的理解,也参考了王元化先生从文学理论中借用的“情志”这一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谈谈我对王元化先生“情志”说的理解以及我自己的情志观。
需先声明的是,我之所以还想在元化先生“情志”说的框架下进一步理解和讨论,不是对汪老师提出的异议熟视无睹或故作轻视——尽管我对于中医养生家或中医理论中“情志”的概念所知不详,但是我非常认同汪老师特别指出的汉语翻译尊重惯例的传统;而是我深切地认识到,“情志”一词不管是在文学理论的脉络里还是黑格尔美学意义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语义内涵。并且,其所刻画的价值取向、世界观念、人格特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也正是我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重要尺标。因此,我将在这个意义上展开我就元化先生“情志”说的理解以及对我自己的情志观的剖析。
首先,作为王元化先生文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对“情志”概念的阐释集中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他依照刘勰的理论,提出了八对审美范畴,涉及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体的创作过程问题。经过他的阐述,主体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离不开“情志”的参与。他特别指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是渗透了感情的思想,并不只是带有理性色彩的思想;作品中的感情也是融合了思想的感情,也不只是带有纯粹感性色彩的情感——既非思想又非情感,同时既有思想的某种性质又有感情的某种性质。(张婵娟,2011)
其次,对于黑格尔美学意义上πάθος(pathos)的理解,元化先生将其概括为“人的内心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他看来,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文“πάθος”极难翻译——它既是“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也是“世界精神”与个人“志思”的融合,更是英雄人物彰显的时代精神与其内在固有的深刻情感的融合。对于处于特定历史情境内的英雄人物而言,他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命运之不可改变。然而在情志的驱使之下,他奋起反抗他的命运,壮美凄凉,遂成悲剧——这种命运和性情的相互纠缠,这种世界精神与个人英雄也成为了“情志”概念中极为丰富的语义内涵。
基于元化先生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情志”说,我试图由此阐发出我个人的情志观。简而言之,即三种关系的冲突与统一——激情与理性、文化与知识以及时代与个人。
(一)激情与理性
人是兼具情感与思想的生灵,也是兼备感性与理性的动物。情感如流水,感性似浮云,她们让生活如美学般高华;思想如深井,理性似磐石,他们让生活如哲学般深切。感性至上则易多愁善感而杂乱无章,理性为王则会冷若冰霜且锱铢必较。元化先生的“情志”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格特质——既非理性又非感性,同时既有理性的某种性质又有感性的某种性质。在此,思想是渗透了感情的思想并不只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感情也是融合了思想的感情而不只沾染着感性的色彩。
与此类似,在西方古典哲学的经典著作《理想国》第四卷中,柏拉图将个体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激情(spirit)和欲望(appetite),分别对应着头部、胸部和腹部以及统治者、战士和劳动者。其中,激情作为理智的天然辅助者,是处于第三方位置,用于协调理智与欲望之间冲突,当然前提是激情不要被失败的教育所贻误和损害。人格的这三部分各自所起的作用往往能够相互配合,和谐相处,从而为人类人格形成正义取向与健康心灵。(孙丽,2011)
就我个人而言,多年以来,我在性格养成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基本呈现出“理性不足,激情有余”的紧张局面,并且深刻且普遍地反映在我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学术兴趣和生活图景中。霍姆斯有言:“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Soul driven is the desire of the prophet)。因而,我无法预知我在这样的性格结构的指引下还要犯多少错误、走多少弯路、吃多少苦头,但我深切地认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的“理性—激情—欲望”观中的重要结论:所谓个人正义,即为理性在激情的帮助下驾驭欲望——而这,或许也正是“情志”说在西方古典哲学中的另一种诠释。
(二)文化与知识
在处理激情与理性的冲突与统一的关系时,还隐含着另外一对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关系,即文化与知识的内在紧张,并随即引出了罗素“知识三分法”意义下的直接知识、间接知识与内省知识的内部冲突。或者,我更愿意借用汪丁丁老师在其《文字的代价》中更为直接而准确的精炼概括——“智慧(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高级形态)被知识所取代,这就是文字(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下文将要讨论的专业教育的载体)的代价。”
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The Aids of Education)一书中曾这样说道:“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如美学般高华且如哲学般深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许多多“没有灵魂的专家”,周围也比比皆是“有知识没文化”甚至是”知识越多,文化越少“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而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则在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四年的“康博思”(campus)教育。
就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而言,汪丁丁老师在其《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发表在1999年4月的《读书》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号上)一文中指出,对个人而言有意义的“知识”,是一个不断确信(或不断怀疑)的过程,而这种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作为对话的逻各斯”展开的。与此同时,理论作为对经验世界的建构,需要知识的真实性作为基础,因此理论所依赖的知识和“理论”自身都是过程,而成为消费品的理论因为抹杀了其过程而充其量是简化论的理论。进而,知识过程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谈论“我们”并通过对话形成“共相”,而“生活”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而非或至少不应当成为专家分类的生活,因此作为“过程”的知识需要与有关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个性”(individuality)的生活体悟和个人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相关,也只有在作为过程的局部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体悟的基础上,当我们意识到知识过程的极限时,才会有可能获得信仰。由此观之,不建立在“表达”基础上的“理解”以及失去“生命过程”的“知识”终极沦落为同义反复的逻辑论证和简单抽象的逻辑符号。
我并不打算在这篇文章中考究“知识分子”的所谓“第一属性”是独立性、专业性、公共性抑或其他,我可能也不准备在此讨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三者之间的异同与互补性关系,但我必须严肃指出的是:教育应使学生有专业技能,但专业技能只不过是生活的地基或立足点;专业教育本身并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以外的任何文化需求、心性修养或智慧增进,就连作为过程的、依托于人生体悟且具有互补性的知识本身都不见得总能实现收益,反而只有在通识教育的铺垫、跨学科教育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你才能够在最好的可能性中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有灵魂的专家”。
(三)时代与个人
把握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与困惑,首先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的时代,从而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伦理并由此产生合情合理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不幸是出生并成长于一个小时代(Tiny Times);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世纪千年和时代交迭的当口,在风云变幻和世殊时异的当今,在中国崛起和三重转型的当下,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大时代(Great Times)。这一小一大两个时代的冲突和矛盾是我自己所有痛苦和快乐的唯一源泉,而对于这一小一大两个时代的不同看法则是我和我周围绝大多数同龄人的最大的差异与不同。
正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处于特定历史情境内的英雄人物而言,他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命运之不可改变。然而在情志的驱使之下,他奋起反抗他的命运,壮美凄凉,遂成悲剧——这种命运和性情的相互纠缠,这种“世界精神”与个人“情志”的内部张力,这种通过英雄人物彰显的时代精神与其内在固有的深刻情感之间的紧张,正是在中国语境下大时代与小个人冲突与统一关系最深刻的内涵——“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克尔凯郭尔语)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无论是身处小时代还是心忧大时代,情志精神中所包含的这种“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忠于现实”(切·格瓦拉语)的炽热与坦荡,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情与勇气,这种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的豪迈与担当,正是构成了这些个体生命不朽的英雄主义情愫与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精神伦理乐章。
朋友们,让我们尽力做一个兼具理性的光辉和感性的色彩而使理性在激情的帮助下驾驭欲望的人吧;努力做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有知识、有专业、有文化、有智慧的人吧;全力做一个身处小时代却心忧大时代且有着“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情怀的人吧——这就是我的情志观。
(完)
2015年平安夜深夜 于北京家中 初稿
2016年1月8日夜晚 于上海家中 修改
1月11日夜晚 于上海家中 补充
© 本文版权归 Guildurr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乐观的Al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12 20:04:20
-
可乐饼里没可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9 09:03:49
-
静水流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6 08:06:53
-
泡菜汤里几片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7 18:41:01
-
海洋小饼干🍪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7 03:23:31
-
融进江南的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2:38:37
-
辉煌的小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2:19:28
-
Chaom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1:37:49
-
黛轩主人任博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0:30:13
-
庆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14:16:58
Guildurre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着“问题”,用心出发——写给年轻朋友们的话 (4人喜欢)
- 【更新版】部门法哲学之刍议——简评吴彦教授新文(附新后记)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