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给了我“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喜欢自己”带来的信心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艺术是什么。在上海,画家的展览是最有艺术氛围的地方,也更纯粹。我不清楚博物馆、个性的星巴克店铺存在多少艺术元素,艺术,只是作为附加值,试图幻化科教和消费营销场所。
很可惜,即使看了许多展览,我也没想过“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去的初衷可能是想把自己包裹成一个艺术人文人士,反抗世间的机械、无聊、利益,对日常生活提不起兴趣,那里成为了逃避的场所。
呆在展览馆里,却总会存在距离。画家简介里写着毕业于某某院校,成为一名艺术家花了多少时间成本,国外的生活经历,某某派或者风格,艺术史上的地位。不消提我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画画,所了解的也是固定的技法,和与之需要的很长时间的练习。
我经常一个人去逛艺术展。我不怎么喜欢我的姐姐,虽然她把我当亲弟弟,我的铁杆好友在陪我逛书店时说太困了。在馆中,我试图做着接近画作本身的努力。
但脑中空白,我接受着所有信息,但没有将我带去什么地方。
新的一年,我喜欢上了王晓光的短视频,接着知道了井越。王晓光鼓励观看他的人也去拍Vlog。对于欣赏的人,模仿他,成为他,是我最迫切的想法。就像曾经觉得做Chef,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菜肴,拥有属于自己的餐厅,拿到世界五十佳和米其林星级,然后偷偷跑去南京,在餐厅后厨工作。后来因为至今也没想清楚的原因,逃走了。
但是,拍Vlog,很容易就开始了。
慢慢的,觉得拍得不好看,不想看,会去重新看王晓光和井越的Vlog,又看了很多Casey的,想想哪里好看,为什么好看,我怎么用起来。慢慢的,在自己的视频里加算有意思的点,努力想让人看下去。因为,对于“想不想看下去”这件事,我自己一瞬间就会感受到啊。
节奏,舒服,冲突,我都会感受到啊。再去想想,音乐和视频节奏的配合,许多转换,真的有好多啊。一点一点的,传递出拍摄者想传达的,就像和作者对话。
最让人开心的是,这些点,我可以用起来啊。加在我的视频里,传达出我的想法与感受。
虽然,依旧是日常生活,但我加入节奏、音乐,剪辑等等,赋予了日常感受或者故事。这让我相信,日常生活没有原本的无聊,我是可以幻化生活的。井越经常在Vlog里说着些短段子,经常和经验冲突,就像站立喜剧脱口秀演员。但是没关系啊,让我相信生活就该如此啊,在生活里创造些什么。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
也许是Vlog给我带来了些改变。我想是某些扑面而来的感受让我觉得新鲜或者激发了我哪个点,如李如一所说“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不再是空白。看Vlog的感受我记得,现在,累的时候,我喜欢看井越视频里的南法。
慢慢看了许多Vlog,最近又喜欢刷Casey的Vlog,看到了有人问他,“你喜欢你自己吗?”Casey说了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话:“我是幸运的。”
Casey喜欢他自己,我也正慢慢地喜欢自己。
-
HiddenTi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