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焦虑源于能力的衰弱
人到中年,才愈发觉得自制力和坚持的毅力,是一个人过好这一生最必要的品质。 年少时期,为了听爸妈的话,听老师的话,乖乖上课,好好考试,一切都是被规划和安排好的。早自习,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晚自习。成绩尚可,每学期奖学金拿拿,好像生活就应该如此。等到毕业的时候,有想法并很早开始行动的人,会脱颖而出,比如有的人很早就开始练习口语,考各种英语证书,毕业后进入500强的欧美企业,有的人看到觉得应该多去考考计算机相关证书,毕业后进入了腾讯阿里,若干年后,这些企业都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报酬,和个人职业的成长。 只要你有想法,并且坚持去做,必然都会多多少少出成果,最怕的就是觉得好像做了没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有用论反倒成为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每每觉得来不及,然后就一再不肯迈出第一步去努力,然后就一直来不及。 去年一年,我内心的压力到达了极限,焦虑不安,怕失业,想出去再换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却悲剧地发现,并没什么竞争力。毕业进入当时骄傲的500强,小基层领导,随着这几年中国快速发展,毕业生的薪水已经赶上了我们已经工作了将近十年的人,他们无家庭负担,早九晚九单休,甚至全年无休。而自己在500强大企业里培养出来做事循规蹈矩,认真负责,有条有理却也只适应这里。另外之前就不属于有想法并坚持学习的人,在这个时候就更感到无力,去年一年我能唯一想明白的就是,焦虑来源于职业生涯中能力的衰弱。 鸡汤灌再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吃力,或者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些会麻痹神经,真正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去坚持,没什么事情不是需要经历阵痛才能有成果。就算跑步,前几年经历过好多次的跑步,最长的坚持也有半年,其实一个月后,不需要别人监督,不跑都会不舒服了,2个月后体重就减少了,并且精神状态也很好,但是就是刚开始的头2个星期,是非常痛苦的。没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如果容易,那就真的是没花费脑筋了。

早起跳操,写一段文字,晚上把娃安排好,收拾好家里,也可以留出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日语,再和娃一起玩,她画画或者自己玩的时候,我也可以把买的几本书看了。谈什么逆袭,谈什么增加竞争力,先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了,昨天试了下,发现也没想象中的难,找到了我的日标书,视频不知道去了哪里,就看了沪江的视频,跟着念了一会,语感还在,重在坚持了。 再就是自制力,吃喝放纵,玩手机放纵,造就了睡得晚起不来,后来发现很重要的一点,回去先把澡洗了,就是克服拖延症的第一步了。不要再多想逆袭的事儿,能多学点是点吧,先把锈掉的脑子激活,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