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敖,这几个有关“吃”的段子你应该了解一下!
今天上午11点左右,李敖因脑瘤在台北病逝。这个月先是纪梵希,后是霍金,今天又轮到了这位擅长骂人也常常骂人的文豪(现在说李敖是文豪,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在两岸,李敖都是个争议极大的作家,所有人对他可能只有一点能达成共识,那就是自负,或者狂妄——他自封为写白话文最好的前三名。

对此,我没法评述,因为李敖的书其实看得不多,仅有一本多年前的《北京法源寺》,深刻的印象全都留在了其中所写的「吃」事上。
故事开头,写老北京的中秋风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要蒸“团圆饼”。饼有五分厚,有六七层,用的材料包括葡萄干、桂圆、瓜子、玫瑰、木樨、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桃仁、杏仁、面粉,一个蒸笼只蒸一个。过了中秋夜,第二就切开了,家里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表示团圆。所以,“团圆饼”人人有份,不吃就表示不团圆。 」
葡萄干、桂圆、玫瑰、桃仁、杏仁时,应该是升级版的五仁月饼吧?听起来还挺好吃的。

又写到法源寺里的一个小和尚,他与哥哥一起逃难到北京,哥哥让他坐在寺门口,告诉他饿了就吃包袱里的窝头,他跟哥哥说,只有一个窝头了,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吃。
但哥哥并没有回来,寺里的师父后来打开了包袱,发现里面有哥哥写的一封信,说自己养不活弟弟了,求寺庙收留。但弟弟不知道,就住进了寺里,吃饭还总是习惯给哥哥留下一半,怕他在外面挨饿。
艰难岁月的手足情深,看得我唏嘘不已。写完这个馒头的故事,李敖就自然地跳到了封建王朝中,「天灾」与「人祸」的联系,悲悯之心昭然,所以有关李敖那些「品性奇差」的说法,我一直无法相信。

可是,了解到他跟胡因梦那些八卦之后,我又非常动摇。但是想想,能轻易被看透的话,也不是李敖了。在这些关于「吃」的思考上,他就总是表现出些奇趣了。
《北京法源寺》里,有一段写到康有为与寺庙里的法师吃饭,菜里有蛋,法师自己不吃,只是请康有为吃。
康有为疑惑,赞成别人吃荤,难道不是与吃素违背的吗?法师解释说:
「 致斋在心,吃素是一种精神,精神影响了行为,一般人不了解,全弄错了。鱼和肉叫腥,臭菜——葱、蒜、韭菜等等——叫荤,大家以为荤是鱼和肉,所以吃斋只是不吃鱼和肉,而大吃臭菜,这是精神上先没了解吃素的真义;至于有的庙里大做素鸡素鸭,那简直是精神上完全在吃荤,一点也没吃素的本意了。 」
我当时看到素鸡素鸭一段时,简直恨不得跟李敖击个掌。是啊,素鸡素鸭,归根结底也是鸡鸭,心里已经想吃,还把它做出来,那跟吃荤还有什么区别?

还有更多关于吃的段子,李敖发表在微博上。他说自己不讲究吃,颇有点「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的意思。

他也不喜欢讲究吃的人,「饕餮之人我不喜欢,他们像狗」。

但虽然不好吃,也总是有忍不住的时候啊,比如边吃棒冰边看美女。

2015年年初,他大吃水饺13个,大喝豆浆、酸奶,结果半夜急诊,不得不感叹老之已至。

但到了10月份,就忘了这件事,坐在路边就吃起蒸饺来。

李敖一直有过午不食的习惯,晚饭只吃一个苹果。
他嘲笑徐志摩把「口渴thirsty」看成「三十thirty」,整句翻译成「我三十岁了给我个苹果」,自己晚饭只吃一个苹果时,就感叹徐志摩原来是对的,吃苹果也靠年纪。

不过,就算不再坚持过午不食,他去吃饭也只是一碗粥、一碟猪头肉和一个馅饼。

关于吃事种种,也总是被李敖拿来嬉笑。
比如好友赖岳忠生日,李敖微博祝贺,把自己跟赖岳忠比作王安石和菜,其中的自负和趣味都让人不禁莞尔。

再比如,快乐人生的标准,在李敖看来就是「坐吃、等死、看热闹」。

李敖不讲究吃,以及不喜欢讲究吃的人,这种态度总是让我想到孙隆基先生那本振聋发聩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人的「食」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合法的对官能的满足”。
现在妙人妙语已逝,但我并不想说沉痛缅怀之类的话,因为他在另一个世界可能过得更好呢,没有病痛折磨,还有最讨厌的钱穆可以骂。
原文首发于:食在HonestEats。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