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孤独,是因为世上还有不公
1. 今天想说说一部情景喜剧。 提及情景喜剧,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可能还是那部《老友记》。但有这样一部美剧,非常独特。 既没有《老友记》的小清新,也没有《老爸老妈浪漫史》的浪漫幻想。如果要细数它的优点,倒不如陈列它的特别——主角个个有病。神经质、自私自利、拜金、恶毒,行为准则没有下限。人性的优点?没有。

纠缠不清的爱情线?也没有。这是一对直女与两个Gay的友情故事。说的也无非是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吵架拌嘴,分分合合。 但就是这样一部剧,可以让人笑得跪地不起,也可以哭得鼻涕横飞。更重要的是,牵扯着观众数十年的心。 它就是《威尔与格蕾丝》。2006年季终,12年后的现在,又重启了。重启后,NBC电视台从一开始的10集,增订到16集,续约了第十季。 《威尔与格蕾丝》当然是好笑的:Jack夸张的肢体语言、Karen天赐的嘴贱、Grace神经兮兮的样子、Will永远在牺牲自己卖笑点。 相对与一般美剧主人公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们显得特别出格:从好莱坞到时政新闻、从疯狂自黑到人身攻击,没有什么人他们不敢得罪,没有什么事他们不敢开涮。

但《威尔与格蕾丝》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好笑,还纯粹。 可以说,一部以纯友谊推动剧情的剧本,非常有挑战性。要不你看,《老友记》与《寻妈记》,不都是因为主角之间感情线狗血,导致争议不断吗?特别是《寻妈记》惊天骇地的大结局,简直可以拿下史上最差结局冠军。 然而,《威尔与格蕾丝》全八季,四个主人公从没有“我突然爱上了你”。他们的关系随着共同的经历而沉淀而改变。起承转合、娓娓道来。 不过,这部剧的魅力还不仅于此。 2. 《威尔与格蕾丝》乍看是很不正经的一部剧。奇怪的是,它给我最大的体验却是: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一部欢声笑语的情景美剧,何来孤独一说? 它的第一层孤独,在于背景。 现在的同志剧早已层出不穷,《同志亦凡人》《拉字至上》《羞耻》第三季......政治正确的口号响遍大街,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是理所当然。 但不要忘记,我们当下理所当然的无忧无虑,都是“抗争过、爱过、最后死去的人”,曾经被剥夺的权利。 《威尔与格蕾丝》第一季播出于1998年。在此的十年前,美国整个社会尚处于艾滋病恐慌,并把蔓延的不幸归咎于对同性恋群体。 政客们提倡将艾滋病检测呈阳性的人隔离在集中营;专栏作家纷纷建议给艾滋病患者纹上专属纹身以示区分。甚至,德克萨斯州政府宣称:“要是你向阻止艾滋病的流行,就朝同性恋们开枪吧。” 而彼时的大不列颠,离如今的“腐国”还远得很。 那一年,英国《1988年地方政府法案》中,要求不得“有意提倡同性恋”。学校里,祖国未来的花朵们谈起这些话题,都对这个群体抱以隔绝与仇恨的态度。 十年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人们面对同性恋群体,依旧不那么友好。所以,当1997年的Ellen DeGeneres(如今的好莱坞当红主持人),决定向全国观众出柜时,迎来的是观众的投诉信、节目被停播、接下来三年失业待家,陷入人生低谷。 这个例子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大众不接受一个同性恋明星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这样一个舆论环境中,《威尔与格蕾丝》战战兢兢地开播了,两个男主角都扮演同性恋。 对于以收视率为最高要求的情景美剧而言,它肩上的担子无疑过重:反同组织与右翼的抵制、偏离大众主流、遭受广告主的忽视。许多媒体纷纷给予负面评论:大龄直女与gay的故事?这么没“性”致的事谁会看啊。 在那个时代里,这部剧显得那么隔绝、那么边缘,以至于那么孤独。它的孤独,从诞生开始就带有政治性。 3. 但所有不利的元素,都没能阻止《威尔与格蕾丝》致命的成功。它创造了每集平均1600万的收视率,连续5年夺下18至49年龄段冠军;4名主角全荣膺艾美奖,屡次拿下艾美奖最佳喜剧奖。8季以来,这部剧共获得16个艾美奖,83次提名。 除却这些惊人的数字外,随便念出客串演员长长长名单中的其中几个,也能一瞥这部剧造就的影响力——马特·达蒙、雪儿、麦当娜、小甜甜布兰妮、伍迪·哈里森、詹妮弗·洛佩兹、迈克·道格拉斯......

拎谁出来,都是好莱坞响当当的名号,都有几个奥斯卡格莱美提名加身。但这些明星却愿意参与《威尔与格蕾丝》,当里面的一个小配角。 它一定有什么魅力,是其他美剧没有的。是什么呢?还是孤独。 心理学家荣格对孤独有过一个文艺的解释:“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真实的感受。” 我想,这就像你被困在一道玻璃墙内,明明身处人潮中,却无法与任何人交谈、无法触摸任何人。你是一具被圈禁、被放逐的躯体。 《威尔与格蕾丝》里,四个主角都有这样的秉性。 这听起来有点扯,毕竟他们要多欢脱有多欢脱,要多戏精有多戏精。但仔细回想,每个主角其实都处于社会的非主流。 Grace情场坎坷。第九季重启版中,51岁的她依旧单身,经历了一次求婚被拒,一次丈夫出轨,一次复合失败。 Karen小时候一次次被母亲利用,成为骗钱的工具。长大后的她,一直沉溺于药品与酒精,用最刻薄糟糕的一面掩饰内心的善良。 她们都不是“正常”社会中,会被认可和接纳的女性。 Will和Jack的家庭压力也是数不胜数。剧中无数的例子都有说明:父母对待他们出柜的态度,有着想极力掩盖的失望。

更别说,当在校园时代展示出自己不一样的爱好时,他们多少次被同学嘲笑,多少次被严重的校园暴力笼罩。他们都体会过被孤立无援的滋味。 但就算如此,被孤立的人依旧坚持做不被理解的自己。说实话,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Will和Jack始终如一地爱打扮、爱shopping,戴着保湿手膜睡着,为了保持身材多年不吃淀粉。年过半百,只要一响起麦当娜的歌,都能随之共舞。

孤独非常神奇的一点是,它能引起所有孤立者的共鸣。 我很喜欢第四季里,讲述Grace如何走出失恋痛苦的那一集。她刚精心准备向前男友求婚(对,女方求婚),却被提出分手。那之后,一直躺在卧室,不吃饭不说话。 其他三个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让她走出阴霾。没想到Grace却不受用,竭力大喊:“你们自己都有一堆破事儿,所以别理我的行吗,让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然后Grace回到卧室,准备昏睡。 这时,门口响起Will的声音,他告诉Grace自己最恐惧的烦恼。接着,Karen与 Jack也走过来,坦诚内心。他们一个个躺在Grace的床上,再也没有试图安慰谁。

这个场景结束的方式让人动容:隔天清晨,Grace醒来看见其他三人睡得正熟。她笑了一下,终于起身下床,走出那段痛苦的感情。

它讲述友谊、讲述同性,但它更是在讲一个家庭的故事。这四个人,就是一个家庭。也许这个世界上,没人能真正对另一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他们却找到了一个家庭,允许揭露自己的脆弱,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而同性恋,在那个时候没有结婚的权利。他们不被允许拥有法律意义上的家。 这是一种社会的缺失,一种被你身处的国家剔除出去的恐惧与漂泊。但面对强硬的壁垒,《威尔与格蕾丝》并没有用蛮力狠狠撞上去。 相反地,它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温柔,将社会中那些感觉到被隔绝的边缘群体,一个个联结起来,崭露出“你不是一个人”的理解,“你没有错”的支持。 就连美国前任副总统乔拜登也说,很感激《威尔与格蕾丝》为LGBT群体平权做出的巨大影响。 4. 我很喜欢的作家Olivia Laing说过一段话: “我不相信治愈孤独的方法就是遇见某个人,并不一定要那样。我认为它与两件事有关:试着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试着去理解很多表面看来折磨着作为个体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更大的污名和抗斥的力量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对其进行抵制。”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指明一个人的情绪与性格不应该粗暴定义为“矫情”“懦弱""孤僻”。在内心升腾一团意味不明的火焰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这其中有多少,是历史齿轮碾过的痕迹? 孤独不该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共同面对的苦难。 《威尔与格蕾丝》看似小题大作,主角疯狂地热衷于与众不同:Jack夸张地热爱舞蹈与唱歌,Will平时爱好是针织和烹饪。 第九季中,年轻的gay便鄙视过他们:老基们真是太戏精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些戏精宁愿死,也不想隐藏真实的自己,虚伪地活下去。就像Will说的这段话: “你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很好。但你们绝不能忘记先辈们的挣扎,那些抗争过、爱过、最后死去的人,好让你们可以穿着紧身牛仔裤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拥有着你们都不知道曾经拥有的权利。” 就像20年前,一部情景剧不怕万千人阻挡,勇于说出LGBT的故事。 一个人的权利,是由千万尸体的孤独叠成的。如果你感到孤独,那是因为世上一定还有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