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关于“仿作”与"创作"的问题(1)
西方的观点:
艺术家可以模仿,也可以创造,但绝不可能有作品既是模仿,又同时又具有原创性。由此过于简化的观点出发,评价取材自前人的创作,便会将它抄袭古人、庸俗之列。但现在,观察力比较敏锐的艺术批评家已经指出,当代的艺术思潮呈现出一种与传统艺术的密切关联。
但是以“仿古为耻”的风气仍然根深蒂固,毕加索就因为改变委拉斯贵支的构图,作为创作而广受批评。而一些次要的画家只要流露出假象的原创力,反而会受到称颂。



原因是,评论者并未认清前人的风格或构图,可以变成画家创作的据点。这类作品同样也可以达到高度创新的目的。
中国的观点:
1、不以“进步与否”的观念来理解艺术史的发展。
2、但是一直重视“求变”的重要性。
3、但是,为古人的风格附加了许多道德与文化的价值观,阻碍“激进革古”的可能。
4、通常在“保存”“求变”这两种理想之间追求协调一致,但这向来是一个难题。
明代更突显:
1、以临摹近代古人风格为画坛主流的风气,必须摆脱。
2、画坛同时也呈现种种为了抛开传统过于牵强的改革意图,也不健康的状态。


董其昌的做法是:
1、坚信传统,主张回归至元代以及更早的风格,这正是对晚明当时画坛局势的一种反动。
2、画家的作品不应当以近代画派大家马首是鞍,来达到在这地区传统中占领一席之地的目的。


“仿“还是”创“?
从“画”到“画”:
一种观点:
1、可能产生的危险是:艺术变成一种闭关自守的活动,割裂绘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艺术家应当以再造或纪实的方式,适切地在画中传达人性经验。
3、一种艺术,如果只关注风格和形式。那么与人性经验的相关性也比较单薄。
另一种观点:
1、抽象的形式,也具有传达人性思想和情感的人命。
2、具象再现的形式,也有力量来展现抽象的特质的。
3、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形式本身以及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会在观看者心中烙下种种和经验模式相同的印象,其作用便与人的思想及感情结构相类似。
以董其昌为例,他的展现出迷人的知性,审美情趣上的愉悦性。唤起人的各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