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ll Jar
最近毕业季又赶上专八考试,一堆事情忙不过来,但发现“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这句话一点没错。

之前在英国交流的时候同学就有推荐这本书,但是很遗憾我没看完。在英国交流学的专业是英国文学,她们高中就已经读过她的作品,其中有个同学(就是照片中的女孩子)说她最喜欢的诗人就是Sylvia Plath,The Bell Jar是她写的唯一一部小说。

The Bell Jar,英文翻译过来是《钟形罩》。其实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有一个idea,可以把它翻译成《活在钟形罩下的女人》(套用《活在套子里的人》)。故事发生在美国大都市纽约,主人公Esther Greenwood是一名19岁的大二女生。成绩优异(物理修全A),得到了在一家杂志社实习的机会。之后进写作班被拒,精神崩溃、自杀未遂、接受心理治疗。

实质上,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但人物地点做了改动)。该书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在死前三周发表这本书。她与前夫英国诗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的情感变故也是这部作品一直以来受到英美文学界一个长久讨论的原因。

我觉得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主义和婴儿潮。那个时代社会(其实现在还是如此)普遍观念就是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女性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速记员、秘书。但是,主人公Esther Greenwood想要成为一名诗人。在这样一个社会,Esther肯定是没有认同感的,她感觉很压抑。再加上之后写作班被拒,更是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

『为什么题目叫做The Bell Jar?』
其实这是一个比喻,将主人公Esther Greenwood的生活比做一个钟形玻璃杯。原文中有que到这个标题,一处是Esther被送进精神疗养院后,之前给她提供助学金的人得知她的情况后,送她到一个条件更好的疗养院接受治疗,但是她说“无论在哪里,对她来说都一个样,因为她始终坐在钟形玻璃罩下”。另一处则是她接电击疗法(Electrotherapy)后,对她的描述,她感觉到“钟形罩升起来了,她感觉到了流动的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