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设计中的性别革命

去年英国上映的电影《丹麦女孩》讲述了历史上首位变性人Lily的人生故事,影片中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超越性别的美丽令人称赞,但同时人物由于性别身份带来的挣扎与悲剧也让人唏嘘。vita wei 今天就要与大家一起走进性别观念与时装设计一同发展改变的历史。
性别大概是每个人成长中首先认知的概念,而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成为性别的重要标志。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诸多变革,女权运动、性别平等的社会思潮影响了时装设计,而时尚也成为性别观念改变的重要表现。如今,女性可以穿男性化的裤子或西装,可以说是时装设计为女性解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1920s 女装男性化
# FLAPPER / # BOYISH STYLE /
# ANDROGYNY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加勒比海盗》第一部电影中,皇家小姐伊丽莎白由于穿了当时伦敦最流行的束身礼服,呼吸困难致坠海的有趣情节。实际上,20世纪20年代以前,女性的标准服饰就是精致但繁冗、毫不舒适的紧身衣。
19世纪、20世纪初,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发生,1920年代开始,时装设计也迎来改变。衣服开始趋于简洁与中性化,轮廓平直,更加随性。穿着舒适宽松低腰直筒裙、剪着BOB短发、袒露双臂的中性化女孩打扮,被称为Flapper,意为“男生化的女孩”。

1929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文学小说《奥兰多》中写道,“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雌雄同体(Androgyny)这种性别理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对话录》中关于两性人的描述,20年代以后服装设计师和名人偶像共同地表达着这样的性别气质。

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是二三十年代好莱坞传奇巨星,1930年,她在电影《摩洛哥》(Morocco)中首穿男装,将女穿男装的时尚推向主流,打破了观众对性别界限的执念,也让休闲宽松裤子得以成为优雅且实用的女性日装。西装、长裤甚至叼烟的动作,玛琳毫不畏惧地展示她雌雄同体的性感气质,迷倒了一众男女。


#1960s 无性别主义
# FIMINISM / # UNISEX
二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争取同工同酬、选举权到性别平等,女性主义开始了第二波全面的观念解放,1967年纽约石墙酒吧事件则开启了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性别多元开化的价值观得以传播。社会经济增长,宇宙科技发展,嬉皮、摇滚、朋克等风格乐队开始流行。

异性着装(Cross-dressing)更加普遍,少年气与女性美的融合,每个人的性感与个性更加多元。无性别主义,或者说模糊性别的概念,在时尚界流行,并渐渐为公众接受。


时间来到70、80年代,新浪漫主义(New Romanticism)出现,男人女性化初露端倪,而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以夸张的着装和妆容,彻底地打破性别规则。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也开始设计无性别服饰,东方气质、不规则剪裁等融合了男装和女装的特点。


80年代以来,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出现,流动的性别认同,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们的平等诉求和自由向往。queer或unisex都在于鼓励每个人去表达更多元的性别气质,形成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女性不仅可以温柔、优雅,同时也可以刚毅、独立,男性反之亦然。
反观时装历史,无性别趋势一直明显,着装成为人们表达自我最直接的手段,也成为社会观念进步的标志。把想法付诸行动,不如试试穿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