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情节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兴趣得追寻到1999年,那个时候我的初中历史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大和民族,他个人认为大和民族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当然还有德意志民族 犹太民族 美利坚民族。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玩电子游戏,记得所有的街机游戏都是日本出的,还有当时很流行的SONY AIWA随身听,知道日本的东西很先进质量很好,还有当时的FC游戏机,那个时候还没有培养出任何的仇日情绪,单纯的觉得日本这个国家很发达,仅此而已。
高中的时候喜欢买点游戏杂志看,了解到日本的游戏产业,当时把宫本茂当做神一般的存在,其实那时候的内涵很差,只是了解一点皮毛而已,买了SONY的随身听,喜欢听(音乐天堂)这本杂志,对摇滚了解开始,知道日本和德国的先锋音乐很强,很佩服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创新能力,这个时候高中的同学们开始聊军事,开始学着去仇日。高中的时候流行(挪威的森林),草草的过了以下,青春年少的我只记得里面关于性的描写很多,对里面的感情完全的不能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本书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敬若神明。
大学开始买了GBA玩更加多的日本游戏,了解日本的古代历史,了解的也只是皮毛而已,知道日本很多的文学作品但是一个也没看过,知道东京 秋叶原 早稻田 COSPLAY 日本AV,刚开始其实更加多的兴趣是欧洲,对日本兴趣不大,大三后人慢慢成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内涵的网友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看日本电影 看关于日本社会的书籍 了解日本的城市文化,开始和朋友聊北野武 三池崇史 深作欣二 岩井俊二 黑泽明 武士道精神 日本AV COSPLAY 动漫 游戏 援助交际,其实大多数人对于日本的文化更加多的是通过高仓健 东爱等日本流行文化了解的,而我从来没看过这些东西,虽然个人喜欢摇滚但是对于日本的摇滚不感冒,对于摇滚我更加注重的是内涵而非旋律,语言上的隔阂让我没有能力去了解也是一个遗憾。这个时期个人对电影 文学 游戏 音乐 社会学 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明显把以前有很大提高,对于日本的了解有了一个质上的飞跃。
出大学后对于日本了解的东西不多,由于工作关系,对于服装行业的日本有点小了解,以前只是单纯的崇拜欧美的服装设计,但是了解后觉得日本在城市流行文化的能力豪不怀疑,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要超过欧美很多,个人觉得城市民众流行上东京肯定是全世界第一的城市,审美的多元化 文化创新的多元化以及无规则的创新,让日本在服饰上的超前领先于欧美。而在化妆系统上,日本一样在全世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这个时间段开始试着看日剧,觉得日剧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内涵和电影比肩,除了这些对日本的了解很少了。
一直都觉得日本的文化影响力其实在中国绝对的超过韩国和欧美,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是潜在性的。试问现在几个90后不玩日本的游戏 不看动漫 不看流行连续剧 不穿表面上韩国系的衣服 做流行的发型 戴一推首饰,只是在表面上好像韩国流行文化比较强而已,看过日剧的其实都很清楚,日剧的在服装 发型 首饰 家居用品 电子产品等细节上的处理大多比韩剧强大的多,而韩国的偶像剧细节上的把握也是抄袭日剧来着,韩国的流行服装基本都要模仿日本流行,韩国的流行对我来说只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再包装而已,台湾 香港就更加不要说了,换了几次汤的东西。可笑我们大城市的国人还在为自己是中国最时尚的潮人而俯视其他地方的人,真可悲,看看上海的伪小资文化,看过岩井俊二的电影就搞的自己很小资,听过BOSANOWA的拉美地方音乐就觉得很有深度,看过几篇非欧美主流国家优秀作家的作品就觉得自己文化涵养很高,喜欢欧美或者日本的街头小众品牌就觉得自己穿着品味很潮,用着日系SHARP或者N记VERTU的手机听着IPOD就觉得自己很数码潮,喝过几瓶洋酒就觉得自己是贵族。记得有次看了篇教人装B贴,装B是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敢装你就是。
最反感天天在哪里喊抵制日货的人生活中确完全的离不开日本的东西,抵制日货最关键的首选得抵制日本文化,但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最时尚的衣服 最IN的发型 最潮的电子产品那个没有日本的印记。这个需要中国自身摆脱那种民族低劣的自卑感,来强势自己的文化。
最近几年日本文化外在表现在中国确实是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在表现确还是在上升,日本最近10年的文化创造力确实同比有了很大的下降了,文学 电影 科学上相比以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是和中国比,优势依然巨大,依然是亚洲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很多人其实都不了解真正的日本民族的性格,这个就是社会学这个学科体系在中国不发达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的理性判断能力低下,知识面狭隘,而日本对于自身社会研究的分工和个人对于自身能力的公平判断,让这个社会的发展效率很高,而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日本。
以上只是个人对于日本的一点回忆整理和感想,想法中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只是单纯的用文字来记录下个人对于日本认识的一个时间表,内容待提高。
高中的时候喜欢买点游戏杂志看,了解到日本的游戏产业,当时把宫本茂当做神一般的存在,其实那时候的内涵很差,只是了解一点皮毛而已,买了SONY的随身听,喜欢听(音乐天堂)这本杂志,对摇滚了解开始,知道日本和德国的先锋音乐很强,很佩服这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创新能力,这个时候高中的同学们开始聊军事,开始学着去仇日。高中的时候流行(挪威的森林),草草的过了以下,青春年少的我只记得里面关于性的描写很多,对里面的感情完全的不能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本书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敬若神明。
大学开始买了GBA玩更加多的日本游戏,了解日本的古代历史,了解的也只是皮毛而已,知道日本很多的文学作品但是一个也没看过,知道东京 秋叶原 早稻田 COSPLAY 日本AV,刚开始其实更加多的兴趣是欧洲,对日本兴趣不大,大三后人慢慢成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内涵的网友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看日本电影 看关于日本社会的书籍 了解日本的城市文化,开始和朋友聊北野武 三池崇史 深作欣二 岩井俊二 黑泽明 武士道精神 日本AV COSPLAY 动漫 游戏 援助交际,其实大多数人对于日本的文化更加多的是通过高仓健 东爱等日本流行文化了解的,而我从来没看过这些东西,虽然个人喜欢摇滚但是对于日本的摇滚不感冒,对于摇滚我更加注重的是内涵而非旋律,语言上的隔阂让我没有能力去了解也是一个遗憾。这个时期个人对电影 文学 游戏 音乐 社会学 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明显把以前有很大提高,对于日本的了解有了一个质上的飞跃。
出大学后对于日本了解的东西不多,由于工作关系,对于服装行业的日本有点小了解,以前只是单纯的崇拜欧美的服装设计,但是了解后觉得日本在城市流行文化的能力豪不怀疑,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要超过欧美很多,个人觉得城市民众流行上东京肯定是全世界第一的城市,审美的多元化 文化创新的多元化以及无规则的创新,让日本在服饰上的超前领先于欧美。而在化妆系统上,日本一样在全世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这个时间段开始试着看日剧,觉得日剧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内涵和电影比肩,除了这些对日本的了解很少了。
一直都觉得日本的文化影响力其实在中国绝对的超过韩国和欧美,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是潜在性的。试问现在几个90后不玩日本的游戏 不看动漫 不看流行连续剧 不穿表面上韩国系的衣服 做流行的发型 戴一推首饰,只是在表面上好像韩国流行文化比较强而已,看过日剧的其实都很清楚,日剧的在服装 发型 首饰 家居用品 电子产品等细节上的处理大多比韩剧强大的多,而韩国的偶像剧细节上的把握也是抄袭日剧来着,韩国的流行服装基本都要模仿日本流行,韩国的流行对我来说只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再包装而已,台湾 香港就更加不要说了,换了几次汤的东西。可笑我们大城市的国人还在为自己是中国最时尚的潮人而俯视其他地方的人,真可悲,看看上海的伪小资文化,看过岩井俊二的电影就搞的自己很小资,听过BOSANOWA的拉美地方音乐就觉得很有深度,看过几篇非欧美主流国家优秀作家的作品就觉得自己文化涵养很高,喜欢欧美或者日本的街头小众品牌就觉得自己穿着品味很潮,用着日系SHARP或者N记VERTU的手机听着IPOD就觉得自己很数码潮,喝过几瓶洋酒就觉得自己是贵族。记得有次看了篇教人装B贴,装B是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敢装你就是。
最反感天天在哪里喊抵制日货的人生活中确完全的离不开日本的东西,抵制日货最关键的首选得抵制日本文化,但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最时尚的衣服 最IN的发型 最潮的电子产品那个没有日本的印记。这个需要中国自身摆脱那种民族低劣的自卑感,来强势自己的文化。
最近几年日本文化外在表现在中国确实是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在表现确还是在上升,日本最近10年的文化创造力确实同比有了很大的下降了,文学 电影 科学上相比以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是和中国比,优势依然巨大,依然是亚洲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很多人其实都不了解真正的日本民族的性格,这个就是社会学这个学科体系在中国不发达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的理性判断能力低下,知识面狭隘,而日本对于自身社会研究的分工和个人对于自身能力的公平判断,让这个社会的发展效率很高,而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日本。
以上只是个人对于日本的一点回忆整理和感想,想法中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只是单纯的用文字来记录下个人对于日本认识的一个时间表,内容待提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