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豹》看成功的另一种途径
![]()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
从黑豹上映日期公布之日起,就有国内影评人担心黑豹的票房。倒不是因为黑豹在国内的知名度低,而是因为它的纯“黑”演员阵容。说实话,本人也确实因为从全黑人演员阵容而不想看,尤其是反派的那一身凸点(据说是每杀一人,就在身上弄那么一个点),看起来很不舒服。但是经不住超低票价的诱惑还是进入了影院。
从影片开始到最后出现演职人员列表,我身旁的两个女孩一直有说有笑。很显然她们不是漫威粉丝,但是她们却有了很愉快的观影体验(虽然我本人很不爽,并且她们居然是为了看最后面彩蛋里的冬兵。什么鬼!?),这是很多爆米花商业电影难能可贵的地方。相比国内商业电影的剧情薄弱、演技底下、台词尴尬,这样一个融合了部落文化、高科技和现代文明,又极具深核的电影全球票房(暂且不计算国内票房)八亿美元是可以理解的。
不同于《蜘蛛侠:英雄归来》、《勇敢者游戏:绝战丛林》的北美超强口碑和破十亿美元票房,本人看了《黑豹》倒是觉得它口碑没有水分。特色文化内核本是打开世界市场的钥匙,本片结合黑人文化内涵和现状,比如片头的准备去抢劫的黑人,还有片尾打算拆了黑豹飞船卖了的黑人小孩,以及非洲部落文化,轻描淡写的带过了黑人的文化符号,整个电影都在幻想黑人能有瓦坎达式发展。诚如成龙所言:“我们有熊猫,我们有功夫,但是我们没有功夫熊猫。”
文化发展的核心是挖掘文化瑰宝的同时伸展和引导并传递普世价值管,而非强制将自己都没能分清糟粕展现给别人,给他人扣上不懂文化的帽子。我们和西方如果真的有文化差异,为什么我们能接受西方电影、歌曲、影视,而国产影视歌很难走出去?《黑豹》的成功正在传递这种信号:特色文化才是普世文化,而只有普世文化才最能打动别人,哪怕你不是粉丝,甚至有一定的歧视性。
我们总是看不起“开挂”的印度和“宇宙”的韩国,然而,印度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发展,以及他们所触及的题材使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企及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