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
大年初五、初六,天阴、冬寒。 “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白发苏州》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 ---《江南小镇》

周庄的船和雨 冬游江南总脱离不了阴湿和寒雨,不过夜临风景,游人也退散了不少。 窄小的青石板路缝隙里喝饱了雨水,怕一步经过会将石板踩动,溅起水沫,因而只能迈着撑伞迈着细步谨慎前行。街边有铺,街下是水,水上有桥,桥肚行船,即使落雨纷纷,蓝印花布的木船上,船夫仍披戴斗笠,手握木桨,缓缓行迹于清亮河水之中。 沈厅 周庄内最有名的一座宅邸,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府沈万三的居所。沈万三是当时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周庄虽小,却处于运河、长江、黄浦江临近的优越地带,小镇的悠瑟与江南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使这座住宅经承便利且安然若素。宅居的门洞身为窄小,而纵深直入却是层层推进式的景深构造,可见此不动声色的小镇门庭中,竟藏龙卧虎般地隐藏着一颗纵横四海致富敌国的商家心路。 双桥 双桥位于周庄的中心位置,建于明代,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两桥相连,样子颇像古时使用的钥匙。来到周庄的游人定是要跨过双桥,沿着十字的河道向周庄黑瓦白墙的纵深处寻风景去。





木渎古镇 木渎的名气是源自清朝乾隆下江南的登临游览,若拿它与苏州其他有名景点相比,这里不论是园林景观还是古镇韵味都要稍逊一筹。 统一的渡口船舶,撑船的清一色是讲得一口吴侬软语的本地妇女,她们身手矫捷地将船撑到渡口,用绳子将船头固定,放满一波客人上船,便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向船尾,撑起一根船橹,一来一回,一摇一摆,船就慢悠悠地随着水波摆动着脑袋,船娘在船尾唱起《茉莉花》和苏州小调。船钻进小桥底,又从碧波树影中重现。船将靠岸,客人们会意地掏出零钱递给船娘,船娘拴好了船,送客人们上岸,清了清嗓子,划开河水掉头归去。 古镇中的虹饮山房进门的厅堂后就有一座大戏台,上演着昆曲、京剧的经典桥段,宅中重楼阁道中的房屋里收藏展示着二十道皇上的圣旨,想必当初,这里也是一处乾隆皇帝常来的游览胜地。




8岁时随父母初游苏州,当时尚年少,顽皮,尤爱虎丘门前商铺里的陶土小鸟,用嘴对着鸟的尾巴吹,能够发出清脆的哨声。虎丘剑池、拙政园与山塘街的景色已在记忆里荡入模糊的水波,不料此次前来已是十二年以后,一家五口赶在春节假期的尾巴,聚在年初春寒料峭的江南。我们前一天订好了旅行团,第二天收拾收拾便出发,名副其实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先前过年的几天,我还因为天寒受凉连续发了好几天的高烧,趁着烧退了,嗓子还哑着,带上药片和口服液也就跟着出门了。奶奶年纪大,跑不了远门,只能带她转转家乡周边省份的城市景色,恰逢奶奶生在金陵,骨子里有着江南都城的小资情节,对水乡境地更是情有独钟。在周庄,奶奶对饭铺里的糯米烧麦和咸豆花连连称赞,在木渎,奶奶站在虹饮山房的戏台下听得全神贯注。



在定园的船舶处,一位负责纷发救生衣的老大爷身旁放着一个收音机,里面唱着林俊杰的《江南》。 “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 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 歌在唱着,摇晃着的船儿来来去去,载着游人纷纷攘攘,带走姑苏的美,归到大江南北径自留恋。 2018 2.10 - 2.21
-
豆友19781255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1 09:59:04
-
Miss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