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救命草94:胡萝卜
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胡萝卜是“元时始自胡地来”,现在一般认为指伊朗那边。是否确切,待考。可以确定的是,古代中国人对胡萝卜兴趣不大,在文艺层面较少反映,它可能仅属于普通食物中替补的那种,或者更倾向于喂养牲畜。明朝王子朱橚将胡萝卜列入《救荒本草》,亦可见日常生活中它的地位不高。也许,胡萝卜在古人心目中唯一的亮点是做药材。李时珍认为它能“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

若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胡萝卜在欧洲也得不到较好的看待。现代人盛传吃胡萝卜对视力有好处,便是源自英国人的宣传。因为纳粹空袭,夜晚的英国实行灯火管制,再加上食物匮乏,他们决定把大量廉价的胡萝卜推介给国人。说,我军在夜晚重创德国飞机,得益于士兵吃胡萝卜提高了视力云云。从此胡萝卜深入欧美人心。后来动画片里的兔巴哥形象,总是离不开它。当然,这是个善意的骗局,也并未贬低胡萝卜广泛的营养价值。

胡萝卜与小茴香、芫荽都是亲戚,它还有个冷僻的名字叫“甘荀”。曾有朋友故意在论坛说,他得到一袋美味甘荀,要赠送大家,引得群情激动,以为是啥稀罕的洋水果呢!可能正是这种心理,导致现在网络上有不少种甜品、饮品,冠以“甘荀”之名——凡是不好好说“胡萝卜”的生意人,都该押送去吃“日本人参”…… 话说“日本人参”就是甘荀就是胡萝卜,中国明朝时才传过去的。有个民间传说挺好玩:当年俗称倭寇的日本海盗,在登陆山东海岸后,截住当地县官押送的一车胡萝卜。县官谎称是人参。倭寇喜出望外,觉得不必再去打家劫舍,赶紧将胡萝卜带回岛国。从此胡萝卜在日本迅速蔓延,很长时间都被当人参对待。

我多次在文章中提及父亲的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合肥乡野有个奇特现象:荒草岗头,不时能遇见一棵胡萝卜秧子,看着不大,但挖下去,就是一个粗胖的胡萝卜,足以填饱一个人肚皮。本应是菜园才有的东西,怎么生在那种野地呢?父亲因此怀疑是老天有意救人,他说,真正的野胡萝卜没这么大的根茎!上文提及的《救荒本草》数百年前就特别指出,“(野胡萝卜)其根比家胡萝卜尤细小”。 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人,对胡萝卜有很深的感情。他曾在校园角落开辟一块地,种植此物。还没等胡萝卜长大,我家就开始吃。我很喜欢将小手指一样的胡萝卜与牛羊肉同炖,一口一个,鲜甜中略带香辛味。菜地里密密麻麻的小胡萝卜,可以愉快地拽出一个丰硕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