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谁还记得我来过这世上?
作者:罗东
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作品COCO在中国上映。男孩米格在追求音乐的征途上,亲情与梦想纠葛,跟家人的关系经历了“隐瞒”“摆脱”和“说服”,后在阴阳间与之和解。亲情,作古的、在世的,都于此升华,催人泪下。

然而,我到电影院观毕,更强烈的情绪是滥觞于剧中普通人离世后的命运。
“如果世上没有人记得我们了,我们就要‘终极死亡’。”剧中台词如是说。什么意思呢?按照拉丁美洲地区传统“亡灵节”的民俗逻辑,死亡依次分两层,第一层是身体的,第二层是灵魂的。身体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消亡,到了另外一个亡灵世界,还可以在“亡灵节”与在世的亲人团聚。但前提是,在世的亲人得至少有一位还记得你。
团聚的必经之路在剧中叫“通关”,一端是死者的灵魂栖居地,一端是在世亲人前来祭祀的墓地,通关要刷脸验证。如果验证结果是无人祭祀,就过不了关。
说来也是遗憾。将剧名译为《寻梦环游记》(编按:本地译为《可可人生奇遇》),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它的英文原名其实是一个不起眼的单词“Coco”,即米格曾祖母之名。
全剧的灵魂是Coco,她的位置最重要,既是埃克托的女儿,也是人间最后一个还记得埃克托的人。如果Coco逝世,如果Coco的下一辈、下下辈不知道原来还有过这样一个祖先,无从记住他的容貌,埃克托就要走向“终极死亡”,尸骨灭亡。
最催我泪下的情节之一,是Coco跟着米格哼唱着《请记住我》(Remember Me),这是她在孩童时候,身为父亲的埃克托出门闯荡音乐生涯写给她的。音乐声起,Coco释怀,理解父亲、还突破母亲的枷锁,拿出被撕掉的父亲照片。埃克托在阴间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全家人自此在阳间、在阴间幸福地相拥相爱。
然而,他们终究逃不过彻底消亡的残酷事实。米格家中祭祀不过四代,再往上就没有了。他们的祖先到哪儿去了呢?
在中国,清明节或中元节同样是在吊念已故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在池州见到的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有雨纷纷下。路上行人悲痛“欲断魂”。但行人所怀念的,更可能只是生前一起生活过,也有着共同经历和记忆的已故亲人。
富贵者可能“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普通者多是“四世同堂”,贫贱者常常“三世同堂”,或停止在两世。照此算下来,能让行人“欲断魂”的已故亲人非常少。如果遇上王朝战乱、重大瘟疫或灾害,可能会突然增加。
我们生而为普通人,死而也为普通人,祭祀不过三四代,一旦祭祀停止,先是被笼统地归入先人或祖先,接着是彻底消失。从此,便只是“有史记载”中的模糊统计数字。随风而至,随风而走,百年后我们是否像其他生命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就似从未存在过?
回望漫长的生命历史,皇室成员和官僚精英被史记下,即便是落魄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也可以用诗书画记录自己的灵魂,哪一年有何情绪,哪一年有何遭遇。绝望的屈原、豪气的李白、忧虑的托马斯·潘恩,就这样被记住。以正面的、被肯定的形象“载入史册”,是一种至上荣耀。
普通人离世后的命运则要短暂许多,生命结束的时刻,便交给了亲人或好友。由他们讨论我们生前的点点滴滴,相貌、性格也好,经历也罢,随着时间的流走和祭祀的停止,越来越淡,直至不存在。而在王朝或史家的笔下,我们只是以“有史记载”中的统计数字存在,比如何年旱灾有多少人受难、何年战争伤亡多少兵、何年民变有多少人参加、何年财税征收如何,诸如此类。
更何况,高度抽象的统计数字还可能存在故意隐瞒不报,或技术上的统计错误。如果要以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存在,那也只是“打官司”的案宗,或被化名的民间故事,而这些也都只是一些可能真实、也可能被扭曲的故事片段。

这样的局面,直到社会分工细化,才有了显著的变化,因为意味着垂直领域越来越多,各个领域都有精英和史记,超越了传统的权力、文化和非常狭隘的商业领域划分。比如说,近代以降,单是在文化领域,就有不同的职业,更有具体的工作方向,再平庸的学者或记者,也能通过发表文章留下思考的痕迹。此时的情形,同彼时已不一样。
即便是此时,普通人还是以统计数字的形式存在着,随着户籍制度和数字管理的精细化,名字终于留了下来,不过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表格条目。
我们渴望改变这一境遇,于是写日记,写回忆录。忙于生计的奔波;不识字;在历史的变动和苦难中挣扎、徘徊;患病、意外或年老死亡;就此走完一生,同古时先人们相比,灵魂的命运还是一样。
这也是口述史研究的起点。宽泛地说,早期的历史都是口述史,都是听人讲述,这其中却并没有普通人的立场。他们只是高度概化的“老百姓”“农民”或“士兵”。做口述史的记录者和学者,才将普通人的立场引进来。他们更关注的是具体个人的所思、所经历。
真正具有全民革命性意义的,倒可能是网络生活的到来。
“我死后,QQ号怎么办?”在2006年左右掀起的一场网络热话题便表明,普通人的主体意识已在网络年代点燃。网络空间日志、留言、心情和照片等,记录着活生生的生命历程。邮件、BBS、博客、微博和微信都推动着这一进程。
我经常浮想联翩,这些庞大的、杂乱的网络数据,在百年后会不会被翻出来,经过一番计算和处理,整理成鲜活且完整的故事?
网络使得人人更加平等,这是十几年前诞生的说法。事实很残忍,因为只要回到网络平台的背后,运营商掌控着每个普通人的所有网络信息,喜怒哀乐的情绪、社交、购物和浏览等纪录,随着平台的沉浮兴衰,信息能否留存变得不可靠。运营商删改信息的权力、流行大数据的使用,增加了这种不可靠和不确定。普通人到底是获得了灵魂的平等,还是退变成了一个账号,抑或一组信息数据?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被热捧的时候,这样一个困惑,或许更值得深思。
于是,我们还是和无数祖先一样,同时也把希望寄托于祭祖的民俗节日。
墨西哥的亡灵节也好,中国的清明节或中元节也罢,像这样的民俗经常被理解为祭祖是为了“不要忘祖”,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终究得离开人世间,如果换一种角度,何尝不是渴望被记住来过人世间呢?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普通人,是鲜活的个人。他们葬身何处,有过怎样的生存挣扎、有过何种爱恨情仇、有过什么勾心斗角,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生命经验、贫贱劳动和命运的抗争随着尘土下沉,和土壤、河流、岩石融为一体。
-
一只DDDDDDD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9 23:43:42
-
豆友139872876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9 15:25:49
-
采葑采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3 23: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