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是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够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做了A,是否意味着就必须去做B) 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5)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诉诸权威:通过引入一个在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7)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8)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9)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爸爸的“中年危机”) 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谬误的过程如下:i)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ii)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iii)主题A被放弃。 13)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14)概括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5)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16)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7)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18)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19)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事件B在时间上晚于事件A发生,就认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
思维有问题,源自于不自信,以及对自信表达思维,采取行动被打击,受挫后的对偏,怪,错误的思维的习得,与被逼无奈的偏爱。
以及那个乙肝患者的错误荣耀吸引。
但致命的是那个人的长期毒素。
思维错误,让我分不清。很多东西。而这便是痛苦的根源。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而我却越发忽视。
只有玉石方可,被人们认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