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元宵中的樟脚
2003年自从泉州摄影家章庆煌在樟脚古民居拍下《油画——樟脚村》获奖后,这座鲜为人知的村庄在各种“泉州旅游攻略"中传开。 樟脚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四面环山,村子里有很多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因为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故得名樟脚村。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片段摘自百度百科) 高中时认识了同班同学“嘉爷”,便是来自樟脚村,身上透露着一股淳朴自然的气息(或者说“佛系”?),为人亲近和善,可以说是大暖男一个了。嘉爷从小对绘画书法非常感兴趣,在传统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很早就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艺考和高考过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厦工艺学习。

和嘉爷相处八年,几乎每年元宵节都能在朋友圈刷到樟脚村的“游板凳灯”的照片,浓厚的节日氛围几乎比除夕夜还热闹。游板凳灯虽不是樟脚村特有的闽南传统习俗,但因古早味浓厚的自然环境而在泉州地区更加出名。于是今年特意来到樟脚村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

元宵节当天,村民们都会一大早起来准备贡品,泉州祭祀用的贡品大多以油炸物为主:炸芋头、炸醋肉、炸菜粿、炸糕等等,其中夹杂着或水果或蒸糕或达利园小面包?(哈哈哈就是凑碗数。),到前一天布置好节日氛围的祖厝“拜拜”(闽南话,“祭拜”的意思。),而后就是准备“游神”,嘉爷说:“天上拜玄皇,地上拜三清。”而这里请出的神明,便是“三清”(没错是道教)。当然会由道长将神请出,神像固定在特制的木椅上,木椅上连接几根木头,由四个村里较年长的人挑着进行游行。而村民们则将贡品装在红篮里排在庙门口(庙是祭拜神明的地方,祖厝是祭拜先祖的地方。)等待道长巡回作法。



吃过晚饭后大概五点多,游灯差不多快开始了,跟着嘉爷来到他家所在的“组”的祖厝前院(樟脚村涵盖的主要姓氏就有六种,加上不同的“衍派”,为方便“官方”管理而简记为“组”,在泉州的农村很常见。)开始点灯。之所以叫“板凳灯”,便是像照片上展现的样子而来的,在一条像板凳条的木条上装有十个到十二个蜡烛座(很可能古早时期真的用的板凳条做的。),灯笼罩是由油纸和细竹条制作而成的,用纯色颜料和简单线条勾勒,并在灯中写上姓氏和“元宵”等字样,以此判断各自的灯笼条。在今年的游灯中,发现还有“电力”板凳灯,有趣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历年的游灯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灯笼被烛火点着,没办法。 在板凳条的头尾都有一个圆孔,用特别焊制的铁棒以连接成串。在今举灯的人由所在的各个组的家庭里的男丁挑选出来,所以在这一天,村里出门打拼的青年们几乎都将回村参加元宵游灯。





游灯的路线每年都是大同小异,从贯穿村子的唯一一条公路上将灯串起来,绕着村子环一圈而后回到村口边上的一片芸薹田(就是油菜花田啦,在樟脚,三月份的时候花期已经过了)上,在巡游途中都会有村里的小孩跟在后面敲锣击镲和放鞭炮,而每家每户在板凳灯大队经过自家门口的时候就要放烟花或放长鞭炮以示庆贺,每年游行几乎都历时将近两个小时,消耗的烟花爆竹的量也都非常庞大,几乎在这两个小时内烟花和鞭炮声是一直都没有间断过的。









回到芸薹田上,围着当天下午提前堆起的草垛点燃而成的篝火盘成螺旋状,圈住在火旁的神明们,田地的高处则是挤满了围观的村民和游客,此时便接近尾声了。


游行完毕后,便各自回到祖厝,拆开板凳条,熄灭蜡烛,将灯罩和板凳条收好,准备来年重新启用,举灯的人们在祖厝前歇息,有的组就会有“舞蹈团”在祖厝前院庆贺一番。村里也会出资请歌仔戏剧团来表演,一些上年纪的妇女们便会搬起板凳到戏台前观看起来。


回到嘉爷家里时,整个村子也回到往日的宁静当中。这项特有的仪式,为旧年画上完美的句号,也为新年开了一个好头。怎么说呢,就是,很亲切了。 2018.03.03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