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没好好说(一)
早就听说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名字了,年前拿回来终于一睹为快了。
可是越堵越慢,书中每一个场景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家,邻居家,姨姑家,朋友家……那样的熟悉,剧情一幕幕,轮番上演。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我家六六还小,才一岁半,不太会说话,只会说词语。最近,这幕剧在我家上演有点集中。
A:烫……
B:哪里烫啦?一点都不烫。
A:烫……
B:你来试试,都冷了,不晓得哪里烫了?
每天我和六六爸爸,奶奶轮番充当B角。吃饭的时候上演一次,洗漱的时候又上演一次,天天不谢幕。
这么小的宝宝未必撒谎?不过是大人过于自信自己。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小宝宝皮肤娇嫩,你皮粗肉糙的,自然不觉得烫啦……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估计数也数不清。仔细想想,是不是多如皮毛?
妈妈,热。
怎么会热呢,快穿上衣服,别感冒了。
奶奶,我吃饱了。
才吃这么点,怎么可能会饱呢?快来再吃点。
是不是太过于推己及人了?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从而不停否定孩子的感受。想想,倘若别人一直都是否认你的感受,战争便是从这里开始。
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还习惯于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对错的宣判,和他们讲道理。
还记得小时候我和爸爸说,爸爸,我好讨厌我的同桌。结果爸爸说,你怎么能随便讨厌别人?别人或许还讨厌你呢?
从此,我再也不和我爸爸说心里话了,直到读高中。好像,我连讨厌一个人的权利都没有。
那么,本书就提出来,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用通俗的小儿语言来说就是,我和你是一边的。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拉帮结派,只要哪个小伙伴和我说,我和你一边了,我就会对他充满无比的信任和好感。
比如我爸爸,从小就觉得我爸爸和我不是一边的,却总是向着别人说话。典型的胳膊肘往外拐。
当孩子的感受被你接纳了,他才会有继续说下去的欲望,并在说下去的言语中改变自己的情绪或者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以第一步很重要,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是和孩子相处最原始的模式。
本书就提出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且不说孩子,作为成年人的你,当和别人说,我今天很郁闷。你希望别人和你说什么?
别郁闷啦,这样对身体不好。
估计谁都不想听这样的安慰。其实你不过想有人能好好听你说。谁又想真正想听知道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道理。
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第一步做好了,接受并认可他们的感受,孩子就会信任你,而愿意和你继续说下去,你接下来说的话也会让孩子更能接受。
但是接受并认可他们所有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他们做的所有事都是对的。如果孩子都能做决定,还要你这个家长做什么?
那么和孩子认知矛盾冲突时,除了首先接纳他们的感受,接下来需要他们和我们合作,“乖乖”听我们的想法,那么这又怎样做到呢?
书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案例:你走进卧室,看到孩子刚洗澡出来,把湿毛巾扔在你床上。
那么你要怎么处理?我设想了一下,感觉自己会说,你怎么又把毛巾扔床上?好像习惯性就这么说了,就像我经常念叨六六他爸那样:
你怎么老是不洗脚就上床?
而书中提出了5个方法鼓励遇到不一致的三观及行为,我们怎样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幸福婚姻的秘诀:丈夫也是孩子》,就是要把老公看成孩子,那么是不是我以后就可以这样鼓励六六爸爸和我合作?
描述问题:老公,床上有一双臭脚脚哟…
提示:老公,你的脚把被子熏臭了。
简单的词语:老公,脚!
说出我的感受:老公,我不喜欢睡在臭床上。
写张便条,贴在床头:请洗脚上床,谢谢。
六六还小,不会说话,先在爸爸身上实践实践。六六爸爸说,老婆,你还是直说吧,我要被你笑得肚子痛了。
效果不就这样来了,选择这样有趣的方式让大孩子老公,小孩子宝宝和我们合作,何乐而不为呢?亲子关系也跟着蹭蹭上涨。
一本好的书需要慢慢品读,内化,我想我是永远都不能用一篇文章来写出一本好书的精髓,当然两篇三篇也不够,想让孩子“听话”,且听我下一篇继续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