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连载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天下有道,退回马匹用其粪便。天下无道,战马生于郊外。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过错没有比想得到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备注:1、上段以“道在天下”“川谷之于江海”作比,阐述知止可以不殆,该段则取“道在天下”予以发挥,以知止得知足常足之理。
2、天下有道,人皆知足而不欲得,故而无战马之需,故有退回战马任凭其排泄;天下无道,人皆欲得而不知足(《七十七章》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皆欲求得而厚养,于个人而言则其纠纷,于天下而言而起战争,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执持而使其盈满,不如使它停止。捶击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护。富贵而骄纵,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备注:上段阐述知足之理,该段则举事实为证,并得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结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翻译:承载身体与魂魄抱守为一,能不分离吗?聚合精气达到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玄妙的心镜,能没有瑕疵吗?爱国治人,能无所作为吗?天门开合,能作到雌柔吗?明白通达四方,能不用智慧吗?)
(备注:1、该段是为全文总结之语:上文阐述清静为天下正,故要载营魄抱一;阐述柔弱胜刚强,故要专气至柔;阐述圣人常无心,故要涤除玄鉴;阐述人心不古,故要治理天下;阐述人民求生之厚,故有天门开阖;阐述不如坐进此道,故要明白四达。本段虽然为疑问句式,实际是正面肯定,并且提出以上做法的标准。即,载营魄抱一,使其无相离;专气致柔,使能如婴儿;涤除玄鉴,使其无疵;爱国治民,无为而治;天门开阖,使能为雌;明白四达,无用其知。
2、“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象天,身体象地,要做到身体与营魄的合一,首先要认识万物之同,《五十六章》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识万物之同,故可齐物(齐物即齐同万物,消除世间一切矛盾的对立面,诸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等),齐物故可抱一。那如何才能做到齐物呢?
《骈拇》曰:“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可知,于外而言,天下故有不齐,只要出自于万物真实的自然本性,就是天下最纯正的道德,视之为齐则齐。《礼记·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于内而言,人生天地之间,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对立转化,故而齐物需“和阴阳”,《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是此理。而达到齐物的境界便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们总是在痛斥成人世界的黑暗,而把儿童的世界当做美好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庚桑楚》曰:“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显然只有婴儿能够做到。
4、“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此亦守静而无躁动之意。《四十五章》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三十七章》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此二者即抱朴守静排除躁动之法。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人体五藏与上天相接之门户,即耳目鼻口舌。《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故舍生生之厚而俭啬抱朴。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秋水》曰: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阴阳转化无停,而齐物抱一莫若无为,无为而万物自化,有智则妄为,妄为则招致祸患,陷入困境。)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古时候善于为道者,精微奥妙玄远通达,深邃而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可认识,所以勉强为他形容:迟疑啊,好像冬天涉过江河;犹豫啊,好像害怕四方邻居;恭敬啊,他好像宾客;涣散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敦厚啊,好像朴素的原木;宽广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混沌啊,好像浑浊的水流。宁静啊,好像大海;飘扬啊,好像永无止境。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产生?保持该道者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备注:1、上段提供了合同于道的标准,那能做到以上者会是什么样子呢?该段则描述了善为道者的容貌。
2、只有不求盈满,方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以一杯水为例,水的特性是容纳,往水中倒入一把红糖,当未达到饱和时(即不欲盈),水就可继续直至完全将红糖溶解,于是浑浊就慢慢澄清。以湖泊为例,当其达到饱和(即盈满),再也无法容纳,就是死水一潭;当其不求盈满,所以能彼此交融,所以就流动起来,草木虫鱼即可生存繁荣,所以流水不腐。而不欲盈的方法正是知足知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备注:1、承接之段,总结之语。上段讲“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发散开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化生万物,可知道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犹如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可知天地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可知圣人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
2、《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六十七章》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二者可知道大。
《三十二章》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可知道大于天地。
《三十二章》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可知天大地亦大。诚然,文中无天大过地之议论,但天尊地卑人尽皆知,《易》亦曰:“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善为道者,深不可识,亦如道般只能强为之言。另,《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另,《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等可知,道大,为道者亦大。人生于天地间,故天地又大过为道者。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文意,圣人抱朴守静,坤为地,象征柔顺与厚重。柔顺与厚重是朴素与宁静的来源,故人法地。
《易》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故地法天。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下母,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本无为,无为即自然,自然即本性,因为道大过天,所以不能叫做天性。《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此即道之自然。
2、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版本。王,指圣王、明王、天子、善为道者;人,亦指圣人、神圣、天子、善为道者。并非指普通君王和君主,所以不必纠结于“王”或“人”的版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根据,行事有主旨。正因为不知道这些,所以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少,效仿我的人更难能可贵。因此圣人身穿粗衣而胸怀美玉。)
(备注:《四十九章》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德善德信,故无虚言。圣人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么就代表本文一定非常容易知晓,非常容易效仿。这也是我们认为《道德经》被打乱了顺序的根本原因。八十一章段落之于全文就像八十一快拼图,单独拿出来每一块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翻译,但是想要拼成完整的图案,或者叫做人类社会终极的图像,正确的拼法只有一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上士听闻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闻道,好像有又好像无。下士听闻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所以有立言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苟且,质朴纯真好像污秽浑浊。最洁白好象乌黑,最方正没有棱角,最宝贵器具很晚形成。最美妙之音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幽隐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帮助且成就万物。)
(备注:1、该段是劝勉世人贵道进道的全文结束语。反者道之动,故而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世人不知归根,虽智大迷,故而大笑,不笑故不足以为道。
2、为道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所以为道者都大器晚成。比如中医,一个良医是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才能成就的。其以治病为主便是医,以预言或阐述理论为主便是巫,巫就是医,医就是巫。其又参天法地,融汇贯通,合同万物,朴素守静,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既不是医,又不是巫,而是圣人。良医不一定是圣人,而圣人必定是良医。)
(翻译:天下有道,退回马匹用其粪便。天下无道,战马生于郊外。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过错没有比想得到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备注:1、上段以“道在天下”“川谷之于江海”作比,阐述知止可以不殆,该段则取“道在天下”予以发挥,以知止得知足常足之理。
2、天下有道,人皆知足而不欲得,故而无战马之需,故有退回战马任凭其排泄;天下无道,人皆欲得而不知足(《七十七章》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皆欲求得而厚养,于个人而言则其纠纷,于天下而言而起战争,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执持而使其盈满,不如使它停止。捶击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护。富贵而骄纵,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备注:上段阐述知足之理,该段则举事实为证,并得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结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翻译:承载身体与魂魄抱守为一,能不分离吗?聚合精气达到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玄妙的心镜,能没有瑕疵吗?爱国治人,能无所作为吗?天门开合,能作到雌柔吗?明白通达四方,能不用智慧吗?)
(备注:1、该段是为全文总结之语:上文阐述清静为天下正,故要载营魄抱一;阐述柔弱胜刚强,故要专气至柔;阐述圣人常无心,故要涤除玄鉴;阐述人心不古,故要治理天下;阐述人民求生之厚,故有天门开阖;阐述不如坐进此道,故要明白四达。本段虽然为疑问句式,实际是正面肯定,并且提出以上做法的标准。即,载营魄抱一,使其无相离;专气致柔,使能如婴儿;涤除玄鉴,使其无疵;爱国治民,无为而治;天门开阖,使能为雌;明白四达,无用其知。
2、“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象天,身体象地,要做到身体与营魄的合一,首先要认识万物之同,《五十六章》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识万物之同,故可齐物(齐物即齐同万物,消除世间一切矛盾的对立面,诸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等),齐物故可抱一。那如何才能做到齐物呢?
《骈拇》曰:“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可知,于外而言,天下故有不齐,只要出自于万物真实的自然本性,就是天下最纯正的道德,视之为齐则齐。《礼记·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于内而言,人生天地之间,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对立转化,故而齐物需“和阴阳”,《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是此理。而达到齐物的境界便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们总是在痛斥成人世界的黑暗,而把儿童的世界当做美好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庚桑楚》曰:“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显然只有婴儿能够做到。
4、“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此亦守静而无躁动之意。《四十五章》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三十七章》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此二者即抱朴守静排除躁动之法。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人体五藏与上天相接之门户,即耳目鼻口舌。《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故舍生生之厚而俭啬抱朴。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秋水》曰: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阴阳转化无停,而齐物抱一莫若无为,无为而万物自化,有智则妄为,妄为则招致祸患,陷入困境。)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古时候善于为道者,精微奥妙玄远通达,深邃而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可认识,所以勉强为他形容:迟疑啊,好像冬天涉过江河;犹豫啊,好像害怕四方邻居;恭敬啊,他好像宾客;涣散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敦厚啊,好像朴素的原木;宽广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混沌啊,好像浑浊的水流。宁静啊,好像大海;飘扬啊,好像永无止境。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产生?保持该道者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备注:1、上段提供了合同于道的标准,那能做到以上者会是什么样子呢?该段则描述了善为道者的容貌。
2、只有不求盈满,方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以一杯水为例,水的特性是容纳,往水中倒入一把红糖,当未达到饱和时(即不欲盈),水就可继续直至完全将红糖溶解,于是浑浊就慢慢澄清。以湖泊为例,当其达到饱和(即盈满),再也无法容纳,就是死水一潭;当其不求盈满,所以能彼此交融,所以就流动起来,草木虫鱼即可生存繁荣,所以流水不腐。而不欲盈的方法正是知足知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备注:1、承接之段,总结之语。上段讲“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发散开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化生万物,可知道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犹如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可知天地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可知圣人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
2、《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六十七章》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二者可知道大。
《三十二章》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可知道大于天地。
《三十二章》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可知天大地亦大。诚然,文中无天大过地之议论,但天尊地卑人尽皆知,《易》亦曰:“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善为道者,深不可识,亦如道般只能强为之言。另,《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另,《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等可知,道大,为道者亦大。人生于天地间,故天地又大过为道者。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文意,圣人抱朴守静,坤为地,象征柔顺与厚重。柔顺与厚重是朴素与宁静的来源,故人法地。
《易》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故地法天。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下母,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本无为,无为即自然,自然即本性,因为道大过天,所以不能叫做天性。《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此即道之自然。
2、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版本。王,指圣王、明王、天子、善为道者;人,亦指圣人、神圣、天子、善为道者。并非指普通君王和君主,所以不必纠结于“王”或“人”的版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根据,行事有主旨。正因为不知道这些,所以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少,效仿我的人更难能可贵。因此圣人身穿粗衣而胸怀美玉。)
(备注:《四十九章》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德善德信,故无虚言。圣人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么就代表本文一定非常容易知晓,非常容易效仿。这也是我们认为《道德经》被打乱了顺序的根本原因。八十一章段落之于全文就像八十一快拼图,单独拿出来每一块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翻译,但是想要拼成完整的图案,或者叫做人类社会终极的图像,正确的拼法只有一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上士听闻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闻道,好像有又好像无。下士听闻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所以有立言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苟且,质朴纯真好像污秽浑浊。最洁白好象乌黑,最方正没有棱角,最宝贵器具很晚形成。最美妙之音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幽隐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帮助且成就万物。)
(备注:1、该段是劝勉世人贵道进道的全文结束语。反者道之动,故而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世人不知归根,虽智大迷,故而大笑,不笑故不足以为道。
2、为道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所以为道者都大器晚成。比如中医,一个良医是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才能成就的。其以治病为主便是医,以预言或阐述理论为主便是巫,巫就是医,医就是巫。其又参天法地,融汇贯通,合同万物,朴素守静,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既不是医,又不是巫,而是圣人。良医不一定是圣人,而圣人必定是良医。)
-
豆友oVo4NCFTa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10 19:32:05